三次数学危机【从人的非连续性发展浅谈中小学危机教育】

  摘 要:危机自进入教育领域以来,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一案例入手,在此基础上论述危机教育的必要性,随后阐发中小学校实施危机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生命非连续性 非连续性教育 危机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1-017-02
  
  最近看了一期心理访谈节目,大致情况如下:曾是父母的好孩子,学校的风云人物,老师眼中好学生的高一小成,因一次物理测试考了38分就不敢去学校了,在家休学。导致该生休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父母从小非常宠爱该生,以致到高中了每次吃鱼都是母亲给他挑鱼刺;其次老师的偏爱,从他的口述中举出了这样的例子,他每次在班上吵闹被老师发现后只会轻微提示一下,而如果是其他的学生,那肯定是要挨训的;再次该生自身问题,在他的心里学习代表了一切,当主持人追问一切具体指什么的时候,他回答荣誉以及以后未来的幸福生活。
  学校一般对学习好的学生很放心,并理所当然认为好就会一直好下去,这种以学习至上并把学生的发展归为直线式的看法显然是存在很大问题的。存在主义认为,生活是复杂的,不可预料的,充满了不确定性,正如赫舍尔所说的,“做人意味着处在三叉路口,他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决定应当选择什么方向,人的生命的旅程是不可预料的,没有人能够事先写出自传来”。[1]当前很多学校没有意识到已经或可能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不确定性因素,忽视包办学生遇到的困境,仍将学生理性发展的好坏作为评价的标准尺度。雅斯贝尔斯批判现代教育“像填鸭般地用那些诸如形而下之‘器’的东西,塞满学生的头脑,而对本真的存在之‘道’却一再失落而不顾,这无疑阻挡了学生通向自由精神之通街。”[2]
  忽视包办学生困难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博尔诺夫认为人的发展并不像我们通常对进步理解的那样直线前进,“人似乎不可能保持在一个水平上或者持续地向前发展,他的生活更多地由于习性和疲乏而被‘损耗’,由此而陷入非其存在本意的退化状态”。[3]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加上其自身的特殊性,这样那样的问题更容易发生在身上,从而打断、中止原有的活动,将其置于危机中。学校作为育人的主要场所,有责任关注学生遇到的除学习之外的各种危机。博尔诺夫从人发展的非连续性上进一步论证了学校危机教育的必要性。
  二、中小学校危机教育的合理性
  非连续性发展观认为,危机是“突然出现的较大且又令人忧虑的中断了连续生活进程的事件”,[4]危机作为人非连续性发展的表现形式,客观真实的存在于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博尔诺夫认为:“危机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生带有必然性,只要人生存下去,他必然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危机。”[5]存在主义也认为,在人的生活中突然出现的一些非连续性的事件或外来干扰并不只是一种偶然事件,而是深深地隐藏于人类存在的本质中,也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不可否认和避免的。
  生活中很多人害怕谈危机,并千方百计躲避危机。来自内外部的危机的确给人带来身心上的痛苦,让人消沉、悲观沮丧,有时甚至会摧毁人的意志,走向歧途。但危机并不总是给人带来危害,应该看到危机有益的一面,博尔诺夫指出:“ 具有合理功能的危机必然属于生活的一部分。”[6]博尔诺夫不仅指出了危机的意义,也表明了对待危机的态度:“ 如果人们深入研究这些事件的各个方面,它们对人的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7]
  具体来说,危机在人的成长中发挥的作用往往与新起点联系在一起,博尔诺夫指出:“向某个新的生命阶段的过渡只有通过危机才能得以实现”,“只有在危机中或经历过危机我们才能成熟起来”。[8]人的身心发展、成熟要经历多个阶段,从前一阶段结束到下一阶段开始的过程也是旧危机解决新的危机萌生的过程,每一次危机的结束意味着新的生命阶段的开始,人就是在不断解决原有危机开始新危机的过程中慢慢成熟起来的。博尔诺夫指出:“我们可以把危机理解为开创新起点的机会,危机越严重,渡过危机的决心越大,危机后的一种重新开始的清新感就越酣畅。”[9]
  博尔诺夫不仅倡导人们重视危机的价值,还呼吁人们勇敢的走向危机,他将人生活的内外两个空间进行了比较,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虽然住宅之对于人是安全与和平的区域,但如果人把自己关锁在自己的住宅内,以逃避外部空间的危险,那他就会枯萎下去,他的住宅也立刻会变为一个牢狱。相反地,人必须走到世界中去,以办理他的事务,完成他的生命使命。”[10]
  三、中小学校危机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在人类生命过程中非连续性成分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同时由此必然产生与此相适应的教育之非连续性形式。”[11]危机教育作为非连续性教育的形式,在学校中实施,有它实施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它可能引发的问题。
  (一)避免人为制造危机
  我们之所以进行危机教育,是因为危机客观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生活难题。我们不能因为危机对人生有积极意义而人为地去触发危机,有意去制造危机,因为危机总有可能造成不幸或危害。其次处在当前社会中的学生并不缺乏危机,而是在面对生活中的危机时缺少真正的理解,指导和情感的支持、帮助。危机的客观存在性要求教育者不应该用安慰的语言去降低危机的严重性,而应让学生理解危机的本质及对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一定的品质。再者人为制造出来的危机必将机械化、单一化,再完美的人为危机面对活生生地、具体地、内心充满思想感情的个体必将是千疮百孔。因为“每一个学习者的确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人。他有他自己的历史,这个历史是不能和任何别人的历史混淆的。他有他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被一个由许多因素组成的复合体所决定。”[12]
  (二)避免将危机教育简单的理解为磨难教育
  很多人认为现在安逸的生活将不利于孩子将来的发展,笔者以为这是对孩子的误读,从另一个方面说,这本身也说明我们不理解人,艾・阿得勒曾告诫我们说:“对一个人的错误评价,其巨大的不幸后果几十年后才显露出来。这一不幸情形使我们懂得了:每一个人都有必要有责任去掌握关于人性的有效知识”。[13]其次实施危机教育不是为学生的将来做准备,而是为学生的现在,现在的生存状况,这是其它一切的前提,“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个体生命质量的提升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发展的标识所在”。[14]
  (三)避免将危机教育与成才教育划等号
  危机教育有它的价值,但不能扩大它的价值。简单的说,危机教育的作用就是“使人不是逃避危机,而是面对危机,使人了解危机的意义,对危机有所准备,并有能力克服危机。”[15]若强加于危机教育本身以外的其他意图,结果只能是弱化危机教育原有的价值,使危机教育走向畸形。具体来说,危机教育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认识价值,通过危机教育,使人对危机的本质及生活的意义有深刻全面的认识,弱化对危机的恐惧。“当你完全感觉到世界的危险、威胁时,这种危险、威胁便在预防中发生突变。”[16]二是解放人格,提高能力。
  总之,学校教育要改变一种“教育意味着教学,教学意味着知识”[17]的观念,关注学生的生命、生存。叶澜教授曾说过一句话,学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18]
  
  参考文献:
  [1]赫舍尔著,魄仁莲译. 人是谁「M〕.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2][17][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 三联书店,1991,P33.
  [3][5] [8][11][16]博尔诺夫著,李其龙译.教育人类学[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1999.
  [4]李其龙.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思想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2).
  [6]易凌云. 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迪[J].教育评论2001,(1).
  [7]杨启亮.论基础教育中教学的准备性[J]. 教育研究,2001,(7).
  [9]李兴洲.非连续性教育及其价值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3,(7).
  [10]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158.
  [12] 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96.
  [13][奥]艾.阿得勒著,陈刚等译.理解人性[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4.
  [14]刘慧,朱小蔓.多元社会中学校道德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世界[J].教育研究,2001.(9).
  [15]教育哲学编辑小组.教育哲学[M].中国台北:文景出版社,1988,21.
  [18]高伟霞,学校教育阶段非连续性教育探讨[D].重庆:西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