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厚积薄发作文600字|厚积薄发作文800字

创新,宁有种乎?
  常看到许多“地摊文”如此写道:这时,贝多芬忽然感受到了什么,灵感乍现,写出了《欢乐颂》……
  当然,这种故事适用于所有名人,各个版本无非是把貝多芬换成开普勒、爱因斯坦罢了。而其中的“这时”通常是他们夜晚散步的时候,沐浴于习习凉风中,遂有灵感进发……
  关于“天降灵感”之事,心理学家做过不少研究,而最终结论是——灵感仅仅是胸中积蓄的东西厚积薄发而已。灵感,等我喝完一杯咖啡后就会有,等我吃完一顿大餐后就会有……诸如此类,可以弃之。因为灵感的本质是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无心插柳的结果,倘若胸无点墨,再大的机遇也只是镜中月、水中花。苏子瞻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正是最好的诠释。
  时至今日,人们对创新的认知存在着以下三种谬误:创新的关键在于它必须是一个精妙绝伦的想法,也就是所谓的灵感;认为灵感可以凭空产生,就像没有地基的空中楼阁;认为脑洞越大越好,即想法越离奇越好。
  诚然如此。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另一些片段。在小学的教科书里,牛顿往往被当作灵感创新的典型案例,仅仅一个苹果就砸出了一个伟大的理论。当然,这只是世人一厢情愿认为的传奇。真实的历史是,早在牛顿之前便有开普勒等人提出并研究了万有引力设想,而哈雷、胡克等人也已发现引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一定律。后人有充分的理由证明牛顿是借鉴了前人的理论,引用了前人的数据,然后又做了无数的演算,才提出了万有引力理论。那天掉落的苹果,即便是事实,其作用也仅仅是推动了事情的发展,而绝非“一个苹果开辟了万有引力理论从无到有的巨大世界”。
  再到病房中的魏格纳,连他本人都未曾把这个一闪而过的念头当回事。后来证据渐渐充分了,明朗了,他才慢慢地提出一个需要被慢慢证明的大陆漂移理论。阿基米德定律的提出也无非是慢直觉累积到一定程度,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而人们产生误区的原因便是,天才和奇想,被高估了;而汗水,被低估了。
  关于第三个误区——天马行空,我也想说一下。人们总爱做“事后诸葛亮”:你看莱特兄弟一直幻想着能上天,最后不是造出飞机来了吗?你看威利斯·开利盼望能冬暖夏凉,不也研发出空调来了吗?于是,人们顿觉:一个观点假如不惊人,便不能称为灵感。再加上小学生本就有天马行空的脑洞,于是人们便大声呼吁:向孩子们虚心讨教,学习创新!
  我想说,爱因斯坦能提出相对论,是因为当时早有迈克尔逊·莫雷做成的光速不变实验,又已有H.洛伦兹开发的“洛伦兹变换”这个坐标方程变换工具。如果爱因斯坦闭门造车,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幻想,他如何有胆量提出相对论?
  因而,任何想法都必须是有根基、有依据的。它必须发芽于已经存在的理论上,也必须有被付诸实践的可能性。
  一百多年前,凡尔纳就在《海底两万里》中构想过许多奇特的事物,如今,其中的核动力潜艇、******、光推动宇宙飞船,都已变成(或将变成)现实。这并不是鼓励妄想,若我今天幻想着某种科研工具的出现,若干年之后,真有人发明出来了,九泉之下的我感慨道“此物乃是由我发明”——我认为这并不是有荣誉感的人会做的事。
  那一秒钟突然闪现的灵感,说到底,还是要靠积累,厚积才能薄发。
  佳作点评
  作者以丰富典型的事例、辛辣犀利的语言解开了人们对创新、对灵感的误解,论证了“灵感要靠积累”的观点。在论述中,文章采取了“破”与“立”结合的方式,既否定了用灵感概括牛顿、爱因斯坦成功的观点,又从正面说明他们为成功做出了哪些具体的积累。如此先破后立,可谓逻辑严密。总体而言,全文切入点新颖,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论据充足,是一篇精彩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