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坦 [仁胸宽坦,画为心声]

  一个深秋的下午,我们走进了著名画家傅振江先生的画室,作为因画博名的人,对于诗画和艺术,他早已熔于一炉,谈吐间,毫不受诗画和艺术的束缚,从更深远的视野,谈起了他的养生之道。
  
  心意开合 豪爽豁达
  
  未及我们多言,傅先生就先表示:养生很简单,其实就是用豁达之性养心。
  具体而言,首先“心情要好,心胸要宽。不要贪,对万事万物看得透彻”。
  其次,“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关键和亲人之间不计较,要讲孝道。若大事糊涂,就是蠢材;若小事计较,就是小人。
  最后,尽量不吃肉类,不要杀生,要放生。但傅先生处事灵活,若所赴筵席中有动物,“不要因为你一个人让人家重做(可以吃),但心里要有负罪感”。
  他养生的成果也相当明显:一次他因腹泻引起钾低而入院检查,结果在做“心脏冠状动脉造影”时,医生惊奇地发现:他拥有一颗30岁的心脏!另一个比他年轻一岁的“病友”则心脏已经做了七个支架。
  我们拜访时,恰逢著名书法家庄培森先生做客,庄先生热情地介绍“傅大哥”,让我们得知在朋友眼中,傅先生德艺双馨的一面:他早年习练意拳(大成拳),现在不仅身兼画家、书法家和诗人,更是“一位同行中品德有口皆碑的人”。而品德的修养,正是这位闻名遐迩的书画大家推崇的养生真谛。
  
  仁心为源 诗画为流
  
  作为当代著名画家,作为中国美术家联谊会主席,作为年过半百却拥有30岁心脏的人,傅先生明确表示,“绘画对养生没什么作用”。
  为何这么说呢,原来他另有深意。
  2002年,傅先生作为唯一的外派画家,到中国在尼泊尔建立的“中华寺”画大画,由此,佛学对傅先生的“心胸”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同时影响了他的绘画风格。
  他的作品因“孤高、深沉、清雅”而被誉为禅宗画,他却谦逊地说“禅宗画其实就是中国的大写意画”,“写意者乃写心也”。绘画创作是内心的展现――把灵魂深处的体悟,化作涓涓细流,随屈就伸地展现出来,便是所谓“画为心声”,其作品中所体现的,对恬淡艺术的追求,对纷乱中安宁的渴望,正是其“仁心为源”的写照。
  “心”,是书画灵魂的源泉,“心”,也正是养生的源泉。
  养生和书画,都是“心”这个“源泉”的支流,唯有找到“心”这个根本、这个源泉,才能找到养生之真谛。故言“绘画对养生没什么作用”,便是期望世人逐本溯源,若一味在绘画上寻找养生,才是舍本逐末呢。
  
  不求长寿 但愿仁爱
  
  “人的寿命不要用时间来计算,”傅先生坦言,“关键看你的社会效应和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由于深通佛理,傅先生对人生有超脱的理解。“人生转瞬即逝,做事做人要对得起天地、对得起良心”,在人际中,“君子之道四”,而关键是孝道。生命和长寿,不是一个人的苟活。
  诚然,人无论多么长寿,都是转瞬即逝的,生命和长寿的意义,也就转化为一种开创性的永恒,就是把生命融合到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中去。
  于此,傅先生言道,我们的宗旨,就是解救那些急于需要帮助的人,“我们是为穷人,为天下人而生”,我们的目标不是奢求解放全人类,而是“眼前”。我们帮的,不是遥远的他国,而是我们的祖国,比如失学青年、重病儿女的父母,还有那些父母卖肾救子的,太残酷了,我们要让他们认识活菩萨的伟大。中国人就该“先”爱中国人,“为了这个,活多少时间,都是长寿”。
  因怀如此之襟抱,心灵才能博大,才能“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才能“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才能真的享有生命。享有生命的欢乐,才是真正的养生。所以单纯祈求长寿不是养生,要不求长寿,但愿仁爱。
  
  仁胸宽坦 养生臻道
  
  傅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人,他理解的养生法门,就是宽心和仁爱,只有仁胸宽坦,才能养心,心养则“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如此,养生才能臻于大道。
  攀谈之后,我们在傅先生宽阔的身形中,似乎看到了“大雄大力大慈大悲”的佛的胸怀。再看他画的荷花,更显空寥博大,卓尔不群,不染凡间半点埃。孔子说“智者乐,仁者寿”,仁者,才能和屈顺性,才能不惶恐、不忧虑,才能真正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傅先生正是走着这样一条路,用宽坦之仁胸,颐养天年。
  据《养生大世界》
  编辑 / 王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