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维生素片的功效 297例维生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维生素类药物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以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年1月~2011年8月间相关期刊文章,收集维生素类药物不良反应报道,并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结果 维生素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共297例,维生素K1所占比例最大(48.8%),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性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不良反应多发生在用药30 min内,且静脉给药途径致不良反应所占比例大。 结论 临床应用维生素类药物应严格掌握用量与疗程,在充分了解该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规律与特点之后,加强临床用药监测,以确保药物治疗全过程安全、合理、有效。
  [关键词] 维生素;不良反应;文献分析;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969.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3(c)-0109-03
  Analysis of 297 cases of ADRs induced by Vitamins
  ZHU Jinping CHEN Chunmei FEI Yan
  Department of Pharmacy, the 175th Hospital of PLA The Affiliated Southeast Hospital of Xiamen University, Fujian Province, Zhangzhou 36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gularity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 induced by Vitamin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afety of clinical medication. Methods Literatures of ADR induced by Vitamins were retrieved from CNKI during the period of January 1994 to August 2011, and then analyzed statistically. Results Totally 297 cases of ADR induced by Vitamins were collected, of which Vitamin K1 was occupied the largest proportion, accounted for 48.8%.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were mainly systemic damage and skin and its appendages injuries, and the most severe reaction was anaphylactic shock. Most ADR occurred within 30 min.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was the commonest routes of administration resulted in ADR. Conclusion Clinical staff should grasp the rational dosage and course of Vitamins strictly. Monitoring of the use of drug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ensure rational, safe and
  维生素是参与机体正常代谢必不可少的六大营养物之一,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与健康的必需微量有机物。临床上主要用于补充维生素和特殊需要,也可作为某些疾病的辅助用药。在维生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的同时,其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也时有报道,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研究维生素类药物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对其ADR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以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1994年1月~2011年8月间国内公开发表的关于维生素类药物个案报道的ADR文献,剔除重复报道与给药途径错误等文献后,按照我国ADR监测中心制订的ADR判断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191篇,共297例。
  1.2 方法
  采用Excel软件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与原患疾病、给药途径、ADR发生时间、所用药物种类、ADR临床表现及转归等并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1]。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297例ADR患者中男97例,女194例,不详6例;年龄最小3 d,最大88岁,其中,21~30岁年龄段所占比例较大,为31.3%。患者的具体性别、年龄分布见表1。
  2.2 患者疾病分布与过敏史
  297例ADR患者的原患疾病种类多样,其中,排名前6位的分别为消化系统疾病75例,占25.3%,生殖系统疾病72例,占24.2%,呼吸系统疾病50例,占16.8%,骨骼肌肉系统与神经系统疾病各15例,占5.1%,泌尿系统与皮肤系统疾病各12例,占4.0%。
  既往无药物过敏史者117例,过敏史不详者146例,仅34例患者有药物过敏史,其中,同类药物过敏患者8例,其他患者主要对青霉素、磺胺类药物过敏。
  2.3 给药途径与ADR发生的时间分布
  297例ADR患者中,由静脉滴注引起的ADR 120例,占40.4%,由肌内注射引起的ADR 112例,占37.7%,由静脉注射引起的ADR 32例,占10.8%,由口服引起的ADR 27例,占9.1%,其余外用ADR 3例,硬膜外注入ADR 2例,结膜下注射ADR 1例。
  不同患者的ADR发生时间不同,最短为用药后数秒即发生,最长为连续用药7 个月后发生。用药10 min内发生ADR共115例,占38.7%;10~30 min发生48例,占16.2%;30 min~1 d发生18例,占6.1%;1~14 d发生101例,占34.0%;15~30 d发生11例,占3.7%;其余4例为用药30 d后发生ADR。
  2.4 发生ADR的维生素类药物分布
  297例ADR共涉及14种维生素类药物,其中,脂溶性维生素类药物171例,占57.6%;水溶性维生素类药物125例,占42.1%;另外1例为脂溶性与水溶性组合装。具体药物种类分布见表2。
  2.5 ADR临床表现与转归
  维生素类药物所致ADR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按照《WHO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进行分类统计。其中,全身性损害占首位,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同一种药物可能出现几种临床表现,本研究以主要临床表现作为统计依据。具体分布见表3。
  297例ADR中,停药后未做处理自行好转2例,占0.7%;治愈292例,占98.3%;持续1例,占0.3%;死亡2例,占0.7%。2例死亡病例均死于过敏性休克。
  3 讨论
  统计结果显示,297例ADR患者中女性居多,发生例数约为男性的2倍,这可能是因为女性对药物的敏感性较男性大所致,尤其是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也正因为女性独特的生理特点,其应用维生素类药物频率较男性高,发生ADR的例数也相对较多。提示临床在使用该类药物时应重视对女性特殊生理期的观察监测。从年龄分布来看,从出生3 d的新生儿到88岁老人均有ADR发生,其中,21~30岁年龄段发生例数最多,占31.3%,可能与其用药机会较多有关,其余各年龄段间的病例数差别不大。
  从患者药物过敏史分布看,仅34例患者有药物过敏史(11.5%),有维生素类药物过敏的8例,其中,1例患者肌注维生素B6后2 min内出现过敏性休克,经抢救恢复正常。之后经详细询问病史发现,患者2年前曾静滴该药出现过类似反应,而医生并未告知患者禁用该类药物[2]。提示在维生素类药物ADR防范方面,临床并未引起充分重视,诊疗过程中未详细采集相关信息,易造成再次用药出现严重过敏症状。临床治疗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对有过敏体质、反复多次用药者尤其要密切观察,提高警惕,发现异常及时停药并处理。
  297例ADR患者中,静脉给药途径最为常见(51.2%)。由于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药物浓度较高,对机体的刺激较强,且无肝脏的首过效应,更易导致ADR 的发生[3],而且受内毒素、pH 值、微粒、渗透压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提示临床在用药时应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合理选择药物剂型,坚持“可口服不注射”的基本原则,避免因操作不规范、药液配伍不当、浓度过高、配置药液放置时间过长、滴注速度过快等引起的不良反应。
  本研究发现,用药30 min内发生ADR的病例最多(54.9%),大多为10 min内发生,反应最快者用药数秒即发生四肢无力、意识丧失、心跳呼吸骤停等超急性过敏反应。提示临床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30 min内的反应,以便及时处理。其次为1~14 d间发生(34.0%)ADR以局部红斑、皮疹等皮肤系统损害为主。
  由本研究表2可知,297例ADR所涉及的14种维生素类药物中,脂溶性与水溶性比例为1.4∶1,另外1例为脂溶性与水溶性维生素组合装,其中,排在首位的是维生素K1(48.8%)。维生素K1是临床常用的止血药,其止血作用依赖于肝脏的合成功能,当肝功能损伤时,维生素K1的疗效不明显,反而加重肝脏损害。维生素K1说明书中明确指出,严重肝脏疾患或肝功不良者禁用。统计发现,145例维生素K1所致ADR中,7例患者有肝脏系统疾病,并且7例患者均出现过敏性休克症状。提示临床治疗过程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提高对药物禁忌证的足够重视。ADR排名第2至第8位的维生素均为水溶性维生素,主要是维生素C、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占40.5%。水溶性维生素及其代谢产物较易自尿中排出,体内没有非功能性的单纯储存形式,一旦超过肾阈即自尿中排泄,不易在体内蓄积引起中毒,但随着临床广泛的应用,其对机体可能产生的毒副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4]。经统计发现,125例水溶性类维生素所致ADR中,过敏反应62例(49.6%)。因此,提示临床在使用水溶性类维生素药物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实施治疗方案,合理控制处方用量,必要时候需做皮试,同时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注意过敏反应的发生。
  由本研究表3可知,维生素类药物所致ADR累及机体多个器官或系统损害,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中全身性损害所占比例最大(41.8%),最常见的为过敏性休克,大多在短时间内突发,如抢救不及时会出现危险,甚至引起死亡,尤其是体弱、过敏体质患者。在本次统计的77例过敏性休克病例中,患者一般表现为胸闷、面色苍白、呼吸困难、心悸、血压下降,或伴有荨麻疹、严重心律失常等,经及时抢救,多数患者转归良好,仅2例因抢救无效死亡[5-6]。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4.0%),其可能原因为皮肤反应易观察和诊断,主要表现为皮疹或伴瘙痒、斑丘疹等,用药部位或者全身性皮肤系统损害均有涉及,患者均转归良好,但需注意迟发性的一些慢性皮肤损害。本次统计共有3例患者因长期口服维生素E导致严重反应,包括黄褐斑、脱发、荨麻疹,时间最长的为2个月后才出现反应,另外1例患者口服维生素B1 7个月后出现慢性皮肤损伤。297例ADR累及系统或器官损害还包括呼吸系统、胃肠系统、泌尿系统、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女性生殖系统等,多数症状较轻,预后良好,对原患疾病无影响。仅有1例患者口服维生素C +知柏地黄丸2个月后出现闭经,症状持续,其发生机制不明。提示临床或患者自行使用维生素类药物应注意,不应该将维生素视为营养品,不加限制使用反而会带来伤害,应严格掌握用量与疗程。
  综上所述,临床应用维生素类药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患者的体质,在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及是否有药物过敏史,以防止 ADR 的重复发生,同时重视女性患者特殊生理期的用药监测。②掌握该类药物的用药指征,严格按照说明书实施治疗方案,切不可大剂量、长时间使用。③建议不影响疗效的情况下减少静脉给药,确需静脉给药时尽量缓速,同时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特别是用药30 min内,并事先准备急救药品,以便发生休克时能及时抢救。④加强 ADR 事件的监测报告与评价[7],参与 ADR 监测全过程,尽可能早地发现ADR,以便及时妥善处理,减轻危害,避免重复出现,降低ADR发生率,保证临床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何娟,杨婉花,方洁,等.我院2009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1,20(3):171-173.
  [2]焦基洪,孙鸟枝.维生素B6致敏1例[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4,11(4):38.
  [3]张春红.我院115例静脉滴注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2009,44(7):555-556.
  [4]杨科峰,蔡美琴.水溶性维生素安全性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4,12(4):284-288.
  [5]陈维香.肌肉注射呋喃硫胺引起过敏反应1例[J].中国医药杂志,1996, 18(3):135.
  [6]刘东明,李炜.肌注维生素B12过敏死亡的法医学分析1例[J].刑事技术,2010,(1):68-69.
  [7]冯变玲,杨世民,叶竹松.医务人员与公众药品不良反应认知度比较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2010,45(24):1975-1977.
  (收稿日期:2011-12-01本文编辑:程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