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改变命运|读书改变命运的名人例子

   2011年8月28日,一篇《读书改变命运遭遇现实挑战》的文章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中说:“村里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学费越来越贵,但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也越来越多。”这是村民们普遍的感受,高学费也使不少贫困家庭陷入“债务危机”。 “读书改变命运”曾是无数学子的人生信条,现在却遭到一部分村民的质疑。为培养一个大学生,甘肃省会宁县贫困家庭普遍负债在5万元左右,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读书有用还是没用?读什么样的书农村高中生才能有出路?近日,本刊记者对部分大学生和农村高中生进行了采访。就读于沈阳某技术学院的刘春阳说:“我是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学生,今年大三了,面临就业的问题。高考时,我的分数并不高,就被这所专科院校录取了。当时,我想复读一年或者去学技术,可是父母怕我后劲不足,又说干体力活太辛苦了,所以,我就来到这所学校。现在,我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面临同样问题的学生也很多,大家都很迷茫。相比之下,我的几个高中同学就比较幸运了,他们没有上大学,而是选择了中专,现在没毕业就和用人单位签订录用协议了。我的同学也有在家务农的,他们初中毕业后就不读书了,整天和土地打交道,过着父辈们的生活。”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农村高中生毕业后有五种去向:一是升入高等院校,二是到中专、技校等接受职业教育,三是复读,四是留学,五是回家务农。在这五种去向中,升入高等院校的占70%左右,接受职业教育的占10%左右,复读的占5%左右,留学的占2%左右,回家务农的占13%左右。在“读书有用”与“读书无用”的调查中,95%的农村高中生认为“有用”,可以通过读书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40%的村民认为“读书无用”,但又迫于形势“不得不读”。看到村里的大学生在家待业,不少村民发出了疑问。一位姓李的家长说:“孩子好不容易考出去了,读了四年的书,却找不到正式的工作,高不成低不就的,不知道能干点啥?”村民说的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能持消极的态度。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也许是入错了行,也许机遇还没有到来,也许……总之,相信自己就会有希望!
   我们知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增长知识、开拓眼界的平台,是成长中必要的伙伴……从咿呀学语时起,我们就开始读书识字了。书就像母亲一样耐心地呵护我们,伴随我们从小学跨入初中,从初中升入高中,从高中步入大学,直到走向生命的尽头。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与书为伴也是必然的。从未知到已知,从简单到复杂,读书开拓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从懵懂走向成熟。最起码,读书能培养一种性情,增强人的文化修养,提升人的品位。
   如今,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通过学习来储备知识,通过努力来等待机会,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
  
   放弃大学,选择中专,脚下的路还很长……
  条条大道通罗马
   我叫刘振宇,家住丹东市振兴区,是一个责任心比较强的男生。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告诉我不要和别人比,就以自己为标准,走好脚下的每一步。为了给我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父亲在大连,母亲在天津,两个人都很忙,只有年节的时候才能回家。我1~8岁住在奶奶家,9~16岁住在姥姥家。老人无微不至的关怀驱走了我的孤单,也让我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家里有亲戚在农村,放假的时候,姥姥便带我过去帮忙。大人们下地干活,我们小孩就跟着,和大人一起像模像样地掰包米、收栗子、摘水果……亲戚家的小孩没长性,干一会儿就偷懒,我则老老实实地坐在姥姥旁边,小手一刻也不闲着。在劳动中,我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也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怎么说呢?我算是比较懂事的那种孩子吧。姥姥给我的零花钱,我都攒起来,就像一个小管家似的,有自己的“小金库”。一年四季,我几乎不怎么买衣服,过年了,父母从外地回来,看我穿的衣服还是去年买的,就责怪姥姥为什么不给买新的。姥姥说:“我是要给他买的,可是这孩子说什么也不要!我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父母经常对我说,不要亏待自己,该吃就吃该喝就喝,身体重要。我也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但花钱就是舍不得。
   初中时,我的学习成绩一般。不过,我很听话,从没让父母操过心。父母很长时间才能回来一次,所以就定期给我汇钱,并且时常打电话,鼓励我好好学习。我的中考成绩还不错,公费考入东港市第三高中。在高中,我学习特别努力,起早贪黑的,生怕被别的同学落下。每次考试,我都能排在班里前十名,并期待自己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我在学校住宿,每月的生活费大约800元。每次接到父母汇过来的钱,我的心里都很难受。随着自己逐渐成熟,我发现事实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高考成绩出来了,我考了483分,高过二本线,并被天津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录取。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并不怎么高兴,反倒觉得前途一片渺茫。我认识几个大学生,他们就读的大学都很不错,毕业后却成了“无业游民”。他们的这种结果让我感到很迷茫,我想几年之后的自己会不会和他们一样。所以,我就和家里人商量,决定放弃大学,去读中专。父母对我的决定很不解,给我讲了很多大道理,我知道他们是为我好,可严酷的现实摆在面前。
   我最早的梦想是当一名飞行员,后来这个梦想破灭了。小时候,我对火车特别感兴趣,长长的车厢就像一条大虫子在轨道上爬行。我有时问自己:“它怎么跑得那样稳?它怎么跑得那样快?驾驶火车会是什么样子呢?”于是,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司机,最好是火车司机,可以在轨道上穿行。所以,我选择了沈阳铁路机械学校。
   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技术,还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2010年下学期,学校组织学生到富士康精密电子(廊坊)公司实习,让我体会到了赚钱的不易。在学校,我们是半封闭式的管理;在企业,我们是“半正式职工”的身份。从学校走进企业,我的眼界开阔了,能力增强了,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许多。我是班长,又拿过奖学金,算是同学们的榜样吧。正因为这样,我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把同学当成兄弟姐妹,谁有了困难,就尽自己的所能去帮助他。
   我虽然没有去过父母的工作单位,却深知他们的辛苦。母亲经常告诫我:没有知识,就没有文化修养,就不会找到好的工作,就不会有美好的未来。我对这句话有着深刻的理解,但也有自己的看法,知识不一定是书本上学来的,实际操作更是一种能力。现在,很多农村学生放弃高考,到职业学校学技术,这也是一条出路。条条大道通罗马,只要适合自己,只要能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一切都不那么重要。工作以后还可以继续深造呀!
   我的人生格言是:“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不要再想,时间不会倒流,吸取成长路上的经验教训,让以后的人生更精彩!”我会继续努力的,争取再修一个本科,使自己再上了个档次。当然了,这只是我的成长经历,如果你成绩足够好,志向远大,读完大学出路会更多。(口述/刘振宇)
  
  爱拼才会赢
   我叫孙宁闫,家住沈阳市于洪区造化乡小方士村。我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父母都是老老实实的农民。他们虽然很普通,却时刻教育我要好好学习,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父母虽然没有什么文化,却特别重视对我的教育,他们向亲戚朋友询问哪所学校比较好,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我创造机会。我在沈阳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学校读的初中,是班里的体育委员,学习成绩处在中上等。
   父母是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他们虽然没有什么文化,却教育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善根”。父亲是一名出租车司机,靠给别人开车赚钱;母亲在家里开了一个小食杂店,生意不算太好。家里还有几亩地,每到秋收的时候,我会跟随父母一起下地干活。掰玉米,割水稻,这些我都干过。我深知父母的不易,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报答他们。
   中考时,我考了598分,考上一所省重点高中。父母很是高兴,并期待我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在高中,我的成绩时好时坏,这也是最令人担心的。我努力调整情绪,适当给自己减压,可是效果并不好。特别是向父母要生活费时,心里很不好受。我知道这些钱是怎么来的,越这么想就越不是滋味。父亲有时开夜车,一夜不合眼,特别是在冬天,寒风刺骨,行人稀少,他也不肯休息,还调侃地说:“在家睡觉也没人给钱,拉一个是一个!”我常被父亲的乐观所打动。生活并不顺心,负担一天比一天重,他却泰然处之,笑着面对每一天。每当成绩下降时,我就想想父亲,让自己从阴霾中走出来,然后投入新的“战斗”。我虽然很用功,可高考成绩并不理想。是复读,是读专科,还是?我的心里乱乱的,举棋不定。父亲建议我去复读,说不定明年能考上一本院校,母亲却低着头,也许是在为学费犯愁呢。我想来想去,决定去学技术,一方面能节省家里的开销,另一方也能提前步入社会,为家里尽一分力。后来,亲属向我推荐了沈阳铁路机械学校,我就来这里读书了,并希望这里能成为人生转折的平台。
   知识就是力量,读书改变命运。当一个新生命出生时,他的父母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将他养大成人。当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他的父母便想把他送到一所不错的小学,将来再上重点初中、重点高中,以至能考上重点大学。这种人生规划并没有错,可并不适合每一个孩子,不适合每一个家庭。
   现在,有很多农村高中生放弃高考,或者放弃读大学,而去学技术,我觉得这种做法要因人而异。学习成绩差、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可以去尝试,毕竟现在的工作不好找;学习成绩突出、外界环境优越的学生要坚定信念,一步一步地实现理想。社会进步不仅需要一线的劳动者,更需要科研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有着更广阔的天地。
   还是说说我自己吧。我学的是城市轨道交通运用与检修专业。这个专业现在很热,也是学校对外的主打专业,有非常大的潜力。沈阳正在修建地铁,一号线已经通车,二号线即将通车,还有三号线、四号线、五号线。我所学的专业正好与之对接,为将来的就业铺平了道路。我也会抓住这个机会,不惜一切地努力,争取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口述/孙宁闫)
  
  读书成就未来
   我叫郑旭,来自于抚顺县兰山乡榆林村。我的父母都是卖菜的,家里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却让我感到无比温暖。我在浓浓的亲情里长大,获得自信,看到希望。
   我清楚地记得,每天早上三四点钟,父母便起床进菜去了。夏天还好说,天亮得早,也不那么冷,若是冬天可就遭罪了。我经常在梦中听到父亲的开门声,听到母亲的低语,还有三轮车的碰撞声。那时的我太小了,不懂事,喊了一声“妈”后便昏昏沉沉地睡去。等醒来时,香喷喷的饭菜早已做好。母亲一边给我盛饭,一边叮嘱我要好好读书。我还没有吃完饭,就不见她的影子了。母亲急急忙忙地赶到市场,帮父亲卖菜,这已成了她的“必修课”。几乎每天都是这样,我从来没看到她停闲过。
   家里虽然不富裕,父母却舍得为我花钱。刚上小学,母亲就给我找了一个美术老师,让我学画画。一节课3个小时,一次课20元钱,这对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来说算是不小的开支了。
   父亲没有正式工作,却是家里的顶梁柱。菜卖得不好时,他就骑着人力车去劳动公园载客。那时候,他先把我送到画室然后再去等活儿。我看父亲很辛苦,便提出不想学画画了,他却说:“你都画了这么长时间了,不能半途而废啊!钱的事儿,你就别操心了,爸多拉几趟就有了。”有段时间,我再也不忍心坐他的车了,就对他说:“爸,我长大了,自己能去画室,你就别再送我了。你在路边等活儿,说不定还能多载一个呢!”父亲瞅瞅我,眼睛笑成一条缝。后来,父亲买了一辆电动车,风里来雨里去的,天天出去载客。电动车虽然省力,却不安全,这也是我最担心的。我经常嘱咐父亲,让他慢点开,多注意休息,钱也不是一天赚来的。他听了我的话,嘿嘿一笑,说:“我身体好着呢?不用你担心,赶快去上学吧。”
   父亲很节俭,每次出门都用空瓶子灌满水,然后带到路上喝。中午若是赶不到家,就买几个包子应付。我问他能吃饱吗?他说:“怎么吃不饱?要不哪来的力气骑车呀!”我知道父亲是在找理由,他消瘦的身影已经说明了一切。
   中考时,我考上了抚顺市第六中学的艺术特招班,但考虑到学费,就没有去报到,而是去了抚顺市东洲中学。我对父亲说:“画画太费钱了,我不学了。”至今,父亲还为此感到惋惜,觉得很对不住我。父亲常说:“家里虽然穷,但不会饿到你,肯定让你吃饱、穿暖,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读书!”听完这番话,我感动得哭了。我在心里给自己打气,一定要活出个人样来。“一定好好读书,这样才能改变命运,才能让父母不再吃苦受罪。”
   高考时,我的成绩不算理想,思来想去还是读中专吧。一方面是钱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就业的问题。父母已为我付出了很多,我也应该尽自己的所能去报答他们。说到报答,现在也只能是少花钱,别让他们操心了。高考后的那个暑假,我去饭店打工,当了一个多月的传菜员。一天下来,浑身酸酸的,就像得了一场大病。此时,我再看看满身尘土的父母,他们又何尝不累啊?我只累了这一个多月,他们却累了很多年。
   在学校,《机械制图》《电工电子基础》《城市轨道交通概论》等课程让我受益匪浅,并且去了河北的一家公司实习两个月。实习期间,我不仅得到了锻炼,还赚到3000元的工资。这是我第二次用自己的双手赚来的钱,心里很踏实,也很高兴。回到家,我给父亲买了两件衣服,给母亲买了一个银制的项链。他们非常高兴,那质朴的笑容让我的心里充满了阳光。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要选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并执著地走下去,才会有希望。
   去年,我参加了成人高考,被大连交通大学录取,这也算是家里的一件喜事吧。我认为,努力不一定能成功,但放弃一定会失败。我年纪还小,路还很长,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的。(口述/郑旭)
  
  
  选择适合自己的路
   我叫陈俊鹏,出生于1992年2月7日,是一名参加高考却选择中专的学生。我的家在丹东市振安区五龙背镇。小学和初中,我在五龙背镇毛绢子弟学校就读,度过了一段忘记的时光。
   我家主要以卖豆腐和卖菜来维持生计。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除了种地,还充分利用院子前面的一小片空地,种了很多蔬菜,比如:黄瓜、芹菜、韭菜、香菜、茄子、辣椒等,然后拿到镇上的市场上卖。小的时候,家里养了一头小毛驴,黑色的毛,长长的耳朵,很顽皮。从我有记忆的时候起,这头小毛驴就帮着父亲磨豆子了。父亲很爱惜它,不让我骑,也不让它干重活儿。父母都很勤劳,每天三四点钟,我还在睡梦里,他们就早早起床磨豆子、熬豆汁,做成白豆腐,然后推着小车走街串巷地卖。有一次,父亲从别的村买来很多豆子,赶着毛驴车往回拉。路陡车翻,豆子撒了一地。父亲自己收不完,就让人捎来口信,让我和母亲去帮忙。我们三口人蹲在地上,认认真真地捡豆子,那场面我至今还记得。父亲一边捡一边叮嘱我:“看仔细喽,别落下,别落下!”父亲节俭了一辈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这些用钱买来的豆子,我又怎能落下呢?我们快捡完的时候,月亮已经出来了,皎洁的月光洒落下来,照在饱满的豆子上,一颗又一颗,十分讨人喜欢。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得了重感冒,高烧不止,去镇里的小诊所扎了两天针,病情依然没有好转,大夫建议去大医院看看。当时,家里没有多少钱,父母商量后就把小毛驴给卖了。父亲并没有告诉我,直到回家,我见小毛驴没了才起了疑心,再三央求,母亲才告诉我真相。当时,我伤心极了,在家里哭了一个下午。
   家里没了小毛驴,谁来拉磨呀!母亲对父亲说:“这几天,咱先别做豆腐了,等有钱买了电磨,再做吧。”父亲听了,露出不愿意的神色。他说:“不做豆腐怎么行?孩子还等钱用呢?没了毛驴,我来拉磨!”父亲的声音很大,我正坐在里屋的板凳上写作业,心里酸酸的。果然,父亲自己动手拉磨了。巨大的石磨在父亲的推动下慢慢转动,发出了“吱吱”的声响。这是我童年记忆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声音。父亲那纤弱的背影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让我无法入眠。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家里有了电磨,父亲也不用拉磨了。在我印象中,父亲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好好读书,别像爸这样没出息!”
   农忙的时候,我也下地干活。有一次,在姑姑家的电脑上玩QQ农场,母亲问我这是啥时,我告诉她:“这是在种菜!”她笑眯眯地看着我,说:“现在的孩子都喜欢劳动呀,哪天让他们来咱家帮忙,地里有的是活儿!”我被母亲的话逗笑了,心里却很不是滋味。
   父母从小教育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别像他们那样受穷。我非常理解父母,也深知他们的苦衷,所以时刻提醒自己要努力学习。
   中考时,我考上了丹东市振安区高级中学。那一年,这所中学第一次对农村招生,我的分数高出分数线近50分,让父母兴奋了好几天。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每个月回一次家。我知道家里没钱,很节省,每个月的生活费也就三四百元。
   母亲经常对我说:“在农村,一辈子干活,一辈子出力,到头来也只是个农民,要想改变命运,只有读书。”我渐渐地长大了,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才理解母亲说的这句话。我在学校努力学习,成绩处于中等。高考结束了,我的心一直很矛盾,看着别的同学接到录取通知书,即将迈进大学的校门,我却犯愁了,320分,可以去一所专科院校。我去读吗?读完专科还读本科吗?读完本科能找到工作吗?我开始迷茫了。我在电视上经常看到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心里没底了,还不如读中专呢,学一技之长,到什么时候都管用。我抱着这种想法,最终放弃了大学,选择了中专。当我作出这个决定时,同学们都很不理解,甚至说我脑袋进水了。我却这样认为,成才的道路有很多,上大学是“读书”,上中专也是“读书”,只不过方式不同罢了。
   其实,中专未必就不如大学!只要好好读书,就能改变命运。(口述/陈俊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