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形势与政策论文 2018形势政策有关金融问题的论文

  我国金融领域的一些核心问题和焦点问题包括宏观调控中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的改革创新与发展、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住房金融、中小企业融资、农村金融、人民币汇率及外汇储备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6形势政策有关金融问题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2016形势政策有关金融问题的论文篇一

  《论金融危机形势下的财政政策选择》

  【摘要】2008年次贷危机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将越来越多的经济体卷入其中世界经济的总体形势趋于严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2008年以来宏观经济的表现错综复杂:经济增长前高后低,物价水平骤升骤降;进出口形势复杂,贸易顺差出现波动;消费需求平稳快速增长,城乡消费差距进一步拉大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突然遭遇“拐点”,宏观经济的波动性加大,经济下行压力明显。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宏观经济态势及其形成原因并就当前形势下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 财政政策

  一、我国经济形势现状

  (一)经济增长前高后低,物价水平骤升骤降

  2008年第四季度的GDP的规模为99039亿元同比增长6.8%比前三季度的平均增速9.9%下降了3.1个百分点。从全年的情况看2008年GDP的规模为300670亿元同比增长9%增速较2007年下降2.9个百分点。GDP增速连续第六个季度下降,我国经济增速进入下降通道的态势明显,增长速度的“拐点”逐步显现。

  (二)消费需求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城乡消费差距进一步拉大

  在CPI指数持续走低的情况下,消费需求总量的上升表明社会成员平均福利的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较普遍的提高。在消费的城乡结构上,城市消费达到73735亿元,同比增长21.3%;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4753亿元,增长20.7%。从城乡消费增速来看,城乡消费差距仍进一步拉大。

  二、我国目前宏观经济形势形成原因分析

  (一)世界贸易增长缓慢,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贸易顺差仅同比增1.3%,较2007年下降46.4个百分点,贸易形势十分严峻。中国目前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已经超过60%。以此指标衡量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经连续5年超过50%。

  (二)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

  1990年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呈现出第二产业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此消彼长的基本趋势。(见表1)其中第一产业比重在小幅波动中逐渐下降由1990年的28.2%下降为2007年的11.3%;第二产业比重在各年份间较为稳定,最高的1996和1997年为47.5%最低的2002年为44.8%变动幅度较小;第三产业比重在小幅波动中逐渐上升由1990年的23.9%上升为2007年的40.1%。

  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同其他下中等收入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别。在第一产业比重方面,我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在第二产业比重方面,我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在所有列举的国家中是最高的,这与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有关。在第三产业比重方面,我国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同时分别低于巴西、哈萨克斯坦、埃及三国37.0、12.6和11.7个百分点,差距较大,明显偏低。

  (三)国民经济三大需求之间不平衡

  统计数据表明,虽然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得到提升,但并没有止住最终消费率的持续跌势。从2001年到2007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从61.4%持续下滑到48.8%。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自1990年的0.847下滑至2007年的0.725,2008年进一步下滑至0.705。在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中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多年来始终占据着第一位,最终消费支出依旧屈居次席,这和成熟经济体的情况截然不同。

  三、当前形势下的积极财政政策建议

  (一)运用支出政策积极优化结构,增加有效供给

  一是扩大政府公共投资。政府公共投资是社会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投资下降,银行“惜贷”的情况下,扩大政府投资一方面会引导和带动社会投资增长;另一方面也并不会对市场形成“挤出”。二是大力促进消费需求。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消费需求弹性较大,消费品间的替代性较强。三是增加国债规模,探索地方债的发行机制。四是增加财政补助规模,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

  (二)抓住时机,实行结构性的减税和税制改革

  推进增值税转型,这可以更好地使企业积极承担市场投资主体角色,提升经济景气,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并加快技改升级。与增值税改革配套推行的,可考虑资源税的重大调整以这种调整实现减税和增税的组合提高财政的承受力加大减、增双方力度的到位率――虽然这会使初级产品价位上升,但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更加珍惜资源,并且更积极地开发节能降耗的工艺和技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三)多管齐下,在总量上与货币政策配合呼应

  一是利率政策,利率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一个重要的价值信号在外向型经济条件下,利率水平还是决定汇率走势的重要因素。二是汇率政策建议能够积极引导外汇市场降低汇率,并通过购入大宗商品增强国内资源和能源储备的方式对冲升值压力,从而在较长的时间内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为企业扩大出口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三是货币供应量不建议大幅度增加货币供应量,沉淀在金融系统内部的流动性可通过财政贴息和部分补偿的方式予以引导和释放,从目前情况看,过度增加货币供给一方面政策效果难以保证;另一方面可能导致危机过后的严重通货膨胀或者加重危机形成“滞胀”。

  2016形势政策有关金融问题的论文篇二

  《关于农村金融有关问题的思考》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已不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出现金融体系萎缩、资金外流、金融服务水平低下等问题,因此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金融体制的路径选择包括:建立高效运转的农村金融体系、放宽农村金融的准入条件、创建高效的工作运转机制、金融服务产品,加快金融业务电子化进程等措施。

  关键字:新农村;金融体制;农村经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繁荣。但目前我国农村在经济实力、基础条件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资金筹集方面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何整合农村金融资源,实施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值得我们的深思。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金融的要求

  纵观世界各国,农村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除政府扩大财政投入外,还有比较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让农民更便利地得到信贷资金的支持。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切实改善农村的经济条件为基本出发点,这需要资金的强力支持, 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资金投入外, 金融系统加大对农村的信贷资金投入是新农村建设的必备条件。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着手点。而且,我国农业的发展必然要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因此,这就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农户点多面广,需进一步探索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方式,提高信贷投入的有效性;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增加,使农业投入呈长期化特征,要求合理确定农业贷款期限和信贷管理方式,提供更多的中长期贷款支持; 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迫切要求金融部门加大对涉农经济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

  二、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制不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我国农村金融是为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金融部门,它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壮大。但我国的农村金融体制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金融体系萎缩, 服务功能弱化。

  1.政策性银行业务萎缩、功能单一、法规建设滞后。主要表现为: (1)业务规模不断萎缩。1998年以后,农发行成了单一的农户产品收购的政策性银行,难以通过政策性资金投入引导民间资金、社会资金和商业性贷款投向“三农”。(2)多头监管,实效差。目前,我国对农发行的监管部门很多,有发改委、银监会、人民银行、财政部、审计署等,这些部门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政策性金融机构进行指导或监管,但缺乏相应的协调机制。(3)政策性金融立法滞后。农发行成立后,关于政策性银行的立法却一直没有出台,对政策性银行经营范围、运行规则、违规处罚等都没有明确规定。

  2.国有商业银行纷纷退出。由于资金的趋利性、信息不对称性以及无规模经济的客观现实, 工、中、建国有商业银行调整了经营战略重点, 不再将资金投放到期限长、见效慢、风险高的农业项目以及规模小、分散、缺少抵押担保的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方面去, 相继退出农村市场或降格吸存。曾经占支农主导地位的农业银行也以农业为主要支持对象转向了以城市工商业为主,导致了农村金融的“真空状态”。

  (二)农村资金外流现象比较严重,极大削减了农村所需资金来源。

  由于资金的逐利性,金融资源不断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导致农村金融空洞化。金融资源的匮乏必然影响农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农村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民增产增收的难度加大。二是中国农业银行在进行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深化的过程中,进行了以业务流程为核心的资源重组,收缩了经营范围,撤并大量的基层分支机构。三是在商业化改革中,农村信用社商业化趋势明显,经营趋于以利润为导向,资金运用出现了非农化特征,许多资金流向城市,有的甚至通过证券公司国债委托理财投向股市。

  (三)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较低,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环节过多、手段落后、效率低下等问题。一是贷款审批程序环节过多,时间过长。而且,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业务就不能完成。二是结算手段落后,农村信用社尤为突出:结算方式单一,只能办理简单的支票结算业务, 90% 的异地结算通过银行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进行; 没有开通直接的联行汇划渠道, 办理汇划业务只能通过其他行办理,中间环节多, 延缓了客户资金周转,制约了信用社业务的拓展。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高效运转的农村金融体系,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

  首先是强化和完善政策性金融的扶持和指导功能。一是重新界定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赋予其宏观效益高于微观效益的弱势产业和高科技含量产品的融资功能;二是增加国家开发银行分支机构在县域农村设置或将开发性金融产品下乡,增加对农村生态环境、能源、公路、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

  其次是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的支农作用。国家要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引导国有商业银行发放支农贷款。开放邮政储蓄自主运用资金渠道,让市场资金运用的利率水平约束邮政储蓄的吸储行为,邮政储蓄自主运用的资金可以购买国债,也可以购买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特别是购买农业发展银行的债券,允许邮政储蓄参股农村信用社,把农村资金运用到农村。

  最后,通过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重新塑造合作金融体系。重点是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加快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把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真正为 “三农” 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

  (二)放宽农村金融的准入条件,促进农村民间合作金融组织的发展。

  对农村分散而经济实力弱小的农民来说,通过自愿的联合实现资金互助是一种必然选择。因此,一是应当从农村的现实需要出发,发展农村合作金融,重新构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重新发育新的真正意义的合作金融组织。二是大力发展信托业。信托具有融资与融物的双重融通功能,能扩大农业投入的范围和领域,是促使农业发展规模化、产业化的有效途径。健全信托业可以链接我国农业投资主体,构建农村多元化投资体系;三是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和多种形式的信用担保体系。一方面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信用担保机构等,也可以鼓励民间资金以会员形式介入担保领域。财政要逐年拨付一定比例的资本金,以增加规模。另一方面对信用担保机构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促其健康发展。

  (三)创建高效的工作运转机制、金融服务产品,加快金融业务电子化进程,有效提升金融业服务的综合水平。

  创建高效的工作运转机制。按照“以人为本,客户至上,效率优先”的原则和业务运转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人员工作岗位,减少或删除不必要的程序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建立严格的奖勤罚懒和奖优罚劣的工作考核制度,实行奖金、工资和晋升与工作绩效挂钩管理机制。

  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村金融业要不断创新适合农村需要的各种投资理财产品,提供银行卡业务,办理务工贷款,尝试贷款的延伸和外包。将小额贷款与专业化的“小额贷款组织”、“资金互助组织”、互助担保组织或信贷联络员对接,通过整体外包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的方式,建立专业化的小额贷款产业链;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办理各种代理和信托业务; 增加汽车、住房等改善生活条件的贷款业务以及发放医疗疾病贷款、反向抵押贷款业务等倍受农民青睐的社会保障金融产品。

  参考文献:

  [1]王朝弟.充分发挥金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N].济南金融,第4期

  [2]吴德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政策性金融支持[N].金融时报.2006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