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教材资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愿宝贝健康成长的说说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公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考虑过自杀。另据近年广州团校调查数据显示,市中学生中有自杀或企图自杀行为的占7.7%,早恋、学习、家庭缺乏关爱、人际关系不良是主要原因。专家认为,家庭应和学校联动开展预防自杀教育。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但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在人格特点上还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社会经验也十分欠缺。因此,在青少年儿童中广泛开展生命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荒岛余生》是新课程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课,作为教师,我充分挖掘了这一课中的生存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了珍爱生命的教育。《荒岛余生》中主人公鲁滨逊的生存智慧可以促进学生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是很好的生存教育资源。鲁滨逊身上那种坚强的意志品质、执著的生存信念是生存的一种智慧。他不是一个随遇而安、消极待命的人,而是一个意志品质极为坚强、生存信念十分执著的人,并且务实肯干、擅于创造。特别是他的思考过程,是积极主动的,都是为了更长地把握生存的机会,创造物质条件,调整生活心态。鲁滨逊是一个坚强的人,他说:“我的脾气是只要决心做一样事情,不成功决不放手的。”他没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经验,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的气力、费好长的时间,比如做一块木板就要42天。他做的许多事情都没有成功,但他从来没灰心失望,总是总结失败的经验又重新开始。他用五六个月的时间做了一只独木船,做成之后却发现要挖条河把它放在海里需要用12年的功夫,他只好放弃它。但他接受了教训,在入海比较方便的地方伐倒大树另造一只,前后花了两年时间。他偶然发现了一点稻麦种子,就播种了一些,但种得不是时候,毫无收成,他只好重新种过。他最后有船用,有面包吃,有陶器用,有种植园,有牧场,有两处住所,这些没有一件不是费了很多力气、克服了许多困难才得来的。不要以为鲁滨逊运气好,只身落难荒岛又得到了许多生活用品,活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不要以为鲁滨逊是在旅游,是在模拟生存游戏。他遇到的是真实的海难,他打定主意一个人在荒岛上苦度余生。他是在克服了极端的孤独、恐惧、艰苦,经过反复动摇之后,才理智地鼓起精神创业的。正因为这样,鲁滨逊才让人佩服,值得学习。
  鲁滨逊为什么要活下去?他是否值得这样活着?如果换一个人,在这样的绝境中,很可能就不想活了,因为想到自己一个人在孤岛上,迟早都是死,与其饿死、痛死或老死,不如自杀而死。鲁滨逊却没有这样做,他说服自己顽强地活着,并打定主意在孤岛上独自一个人生活一辈子。这需要巨大的勇气,从这里可以看出鲁滨逊是一个非常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他活着,活得积极,活得主动,活得像个人,活出了人的尊严。
  他说:“我生平没有使用过任何劳动工具,然而久而久之,运用我的劳动和发明才能,我渐渐发现,我什么东西都可做得出来,只要我有工具。”这样,鲁滨逊用自己的双手,凭着开辟新天地的热情,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荒岛余生》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更为重要,要教会学生学会生存,珍爱自己的生命。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还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有意识地为青少年学生设置障碍,把他们置于艰苦的环境,是锻炼生存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我们这个并不富裕的国度里,特别应强调艰苦磨炼。现在,绝大多数孩子的成长太顺利,人为的呵护太多,已经弱化了孩子的生存能力。应当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困难和“麻烦”,让学生经过努力去克服和解决。
  通过《荒岛余生》这一课的教学,让学生学习到鲁滨逊身上那种从不满足,不停地追求、行动,是生存的一种智慧。我们应努力提高学生对挫折的容忍力,强化学生的生存能力,消除挫折负面效应,从而做到荣辱不惊、成败安然,将胜利、失败都作为零的起点,珍爱自己与他人的生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让他们勇敢地迎接成长中的各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