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会积极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应用】

  摘 要:当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较多地关注危机学生的病理性和消极性方面,重视早期发现、疾病诊治和干预过程,忽视积极预防、咨询辅导和后续发展,这种导向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功能。积极心理学理念有助于在高校的危机干预工作中,把学生当作充满潜力的个体,提倡积极预防,在解除其危机状态的同时,拓展其潜在的心理能量,培养积极人格,实现根本改变。
  关键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积极心理学 积极防预 积极心理疗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1-072-02
  
  当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以心理问题为中心,较多地关注危机学生的病理性和消极性方面,重视早期发现、忽视积极预防,重视疾病诊治、忽视咨询辅导,重视干预过程、忽视后续发展。积极心理学提倡用积极的方式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认为人类自身存在着可以抵御精神疾病的力量,个体的积极心理本身就有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因此,积极心理学理念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把学生当作充满潜力的个体,发现其积极方面,有助于在解除其危机状态后,继续拓展潜在心理能量和促进人格完善。
  一、相关理论
  1.心理危机干预理论
  现代危机干预的鼻祖Caplan认为,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情景,而他先前的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psychologycal distress),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1]。
  林德曼和卡普兰将心理危机干预定义为帮助危机个体如何用更好的方式来解决危机事件。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危机干预是运用专业的技术手段,调动危机个体的自愈能力恢复心理平衡[2]。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及时对经历心理危机的大学生或群体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3]。
  2、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在消极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张心理学以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机能等为出发点,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4] [5]认为人类自身存在着可以抵御精神疾病的力量,个体的积极心理本身就有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6] [7]。它摒弃了传统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探求中消极、悲观的研究路线与模式,以力图唤起人类的积极品质为出发点,对心理学重新进行了诠释。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已广泛应用于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宣传普及、素质拓展等方面,但目前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仍然较少应用。
  二、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现状
  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一直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由于学校所具备的教育职能和管理职能,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较心理学定义的更为宽泛,除了发展性问题和应激事件导致的危机状况外,还包括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发现、救治和追踪。除了危机状态的干预,还有事先的预防预警、事后的追踪回访等环节。
  目前各高校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都非常重视,从组织制度、规章预案、队伍培训等方面投入很大力量,建构了多级危机信息网络,力图实现危机对象的早发现早干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重视早期发现,忽视积极预防
  目前各高校均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基本上以传统的病理性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关注抑郁、焦虑、偏执等负性情绪与负性行为,重点放在尽早发现问题学生和及时干预危机学生,而容易忽略如何避免问题学生的产生和危机状态的出现,容易出现心理危机越抓越多的状况。
  2.重视疾病诊治,忽视咨询辅导
  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往往都伴随着焦虑、抑郁状态,除了由医院诊断为抑郁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的情况下应采取药物治疗外,其他的情况还是应以心理咨询手段为主。焦虑、抑郁状态大多是“果”而不是“因”,要通过心理咨询辅导来寻找“因”,进而解决“果”。但是,目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有疾病化的倾向,轻易下心理疾病诊断,过分依赖医院的治疗,忽视了高校心理咨询辅导的功能。
  3.重视干预过程,忽视后续发展
  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最终目的应服从心理教育的整体目标,即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和心理潜能的开发。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渡过了危机状态的学生关注较少,也缺乏后续的心理辅导来促进其人格塑造和心理潜能开发,容易造成危机对象重新陷入危机状态,或难以从危机中看到转机,完成心理发展任务。
  三、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应用
  1. 提倡积极预防,防范于未然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转变的激荡期,多种压力和环境的改变都能诱发心理危机状态。突然发生的事件,如失恋、意外引发境遇性危机;对人生责任、独立、承诺的思考诱发的存在性危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突然变化,如考试、就业等也可以引发发展性危机。
  如果能引导大学生关注积极品质、体验积极情感,调整认知模式,学会积极应对方式,那么很多危机状态就可以消灭的萌芽状态,这就是积极心理学倡导的积极预防理念。单纯地关注个体身上的弱点和缺陷都不能产生有效的预防效果,而应通过发掘并专注于处于困境中的人自身的力量,系统地塑造各项能力,并培养出美好的品质,这样才能做到有效的预防。
  2、使用积极疗法,确保干预效果
  目前对心理疾病大学生的干预普遍从疾病和紊乱出发,把危机对象看成疾病的载体,轻易贴上抑郁症、焦虑症等标签,扩大疾病的负面作用,致使危机对象即使暂时解除了危机状态,也难以摆脱“疾病”的标签。
  积极心理疗法辩证地看待心理疾病,认为所有的疾病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既要看到疾病更要看到人的潜能。积极心理治疗重视患者现实能力的恢复,认为人人都具有两种基本能力:认识能力和爱的能力,人的心理疾病是由于这两种基本能力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分化为每个人的现实能力时发生冲突的结果。因此,一旦激发被治疗者的这两种积极的基本能力,心理疾病就有好转的可能。高校危机干预应运用积极心理治疗给求助者树立起信心和希望,调动起其潜能,最终疾病治好时,人也会变得更有力量。
  3、培养积极人格,实现根本改变
  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危机对象解除危机状态,更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完善人格。如果仅仅只是以帮助人们消除问题人格或人格中所存在的消极方面为中心,那么,即使当人所有的问题都被消除后,人本身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也不可能得到自然的增长,这样的人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完善的自我实现的人。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认为,任何个体的人格均有两面性,积极的一面表现出一系列积极的特质,而消极的一面表现为一系列消极的特质;当人格的积极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表现出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机能时,便容易形成积极人格[8]。因此,帮助危机对象塑造积极人格,应是危机干预后续工作的重点。
  总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该改变指导思想,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取得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章成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和探索.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 第4 期。
  [2] 张亚君 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D] 湖北:中南民族大学,2009.
  [3] 钟义红,陶知翔.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思考[J].南昌高专学报,2007(6):63~65
  [4] 郑祥专.地方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发展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6):69~74
  [5] 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23(3):6~9
  [6] 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7] Chafouleas, Sandra M.; Bray, Melissa A. Introducing Positive Psychology: Finding a PlaceW ithin School Psychology[J].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2004, (1).
  [8] 陈虹.大力推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始人孟万金教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