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仪休的聪明|史记中公仪休嗜鱼

公仪休是鲁国的相。据说,他在治国理政、肅清吏治方面颇有卓识。然而,让他名垂青史的却是他嗜鱼而不收鱼的典故。
  公仪休嗜鱼,于是有人给他送鱼。一条鱼,算不上贿赂吧?但是,送鱼给相,即便别无企图,也难逃行贿的嫌疑。因为权重位尊的人,很难得到纯粹的感情,去送鱼的人至少都怀着一个,甚至一个以上的目的。更何况,送鱼的人还是别有用心的,毕竟公仪休好这一口。投其所好,这是策略。但是,没想到公仪休会拒绝。于是,有人问:“你嗜鱼,何故不受?”公仪休答了一句话,直白、老实,却给人颇多启迪。
  “以嗜鱼,故不受。”就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不能收。不看下文,这话似乎有些道德克制的意味,就像君子爱财,但取之有道。能有这番岿然不动的自律功夫,当然了得。更何况这些送鱼的人,可能还是亲戚朋友、旧识故交,甚至是两肋插刀的哥们。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世情皆如此。公仪休当年也一定面临着不少诱惑,但他拒鱼,绝不是简单的自律,而是有着更深层的思考。
  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被免,谁复给我鱼者?这才是公仪休拒鱼的真正原因。收了鱼,可能只有你知我知,日子光滑无痕,彼此相安无事。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鱼不是白送的,至少是送鱼者的感情投资,而投资都是要求回报的,且回报都是超值的,自己会因收鱼而陷入工作被动,甚至从此种下祸根。更严重的是,万一君王知道了,龙颜大怒怎么办?“看你素日教育别人满口仁义道德,怎么自己就贪赃枉法了?”说不准一气之下还会罢免自己的官职。最糟糕的是,让同僚知道了,那同僚恰好和自己政见不和,有宿怨,甚至双方是死对头,一直对自己虎视眈眈,巴不得自己遭殃,收了鱼,不是示人以丑、授人以柄吗?再说,政治上的敌人,哪个会是省油的灯?说不准会由此小题大做,借收鱼一事制造事端,罗织罪名,将自己扳倒,以便取而代之。收下一鱼,可能惹火烧身,连安身立命的根本都丢掉了,身为万人之上的一国之相,这么糊涂还行?
  公仪休显然是绝顶聪明的,他自然是想到了这种种的可能——因为看得透,所以放得下。这种安分守己的自我约束力和自我控制力,是定力,是修养,更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