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幼儿教学活动设计

  内容摘要: 语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不仅是学生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智力、丰富知情意、提高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主要方面。实施创造性阅读教学,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现,培养学生的阅读创造力,是语文阅读教学走出高耗低效樊笼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 语文 创造性阅读教学 学生
  创造性阅读教学是指语文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水平、个性特征、文本特点,加之对生活情景的综合考量,运用科学、灵活、恰当的方式,教于知,导于识,引于行,最终使学生获取知识、产出创造性成果的阅读教学方法或模式。阅读心理学告诉我们:阅读是一种言语理解、思维认知、情感体验的活动,那么自学生接触到文本之始,两者之间便产生了交互作用,即人脑会不断产生有关阅读材料的信息假设,每一个信息来源都在信息中心搜寻着与己有关的假设,并按有关知识来对它进行评价。[1]创造性阅读教学力求“知”(知识)、“识”(见解)、“行”(应用)的统一,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由教师点拨使学生将文本的潜在意义转化为个性化的现实意义,并重构和再创新的意义,以更好地感悟文化、辨明事理、丰富情感、活用知识,勇于实践。
  一.创造性阅读教学实践模式“知”的层面
  1.激活原有认知
  学生的原有认知对于课文的理解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主要依赖于原有认知与文本提供的新信息之间的交互作用。当原有认知被正强化时,学生就会对这些信息进行迅速而又深入的加工,创造性思维往往也在其中孕育;当原有认知得不到充分的激发或者学生原有的认知是不完整的、肤浅的时,学生在消化、理解新信息时就会遇到困难,这就容易把学生赶到死记硬背的不归路上;当然,也不排除学生的原有认知与新信息产生冲突的情况,这时两者在学生的头脑中占据优势的一方会起主导作用,或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促进阅读的理解,或是排斥、歪曲文章的信息,妨碍阅读的理解。朱熹指出读书需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基于以上分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做到熟知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帮其理顺、归类、完善,创设与文章内容有关的情景吸引学生的“心”,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认知,心到方能聚精会神,欣然乐学也。这里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可供借鉴。情境教学法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2]无论是教师以故事导入,还是以言语点染,或是以多媒体帮助,再或是课堂表演,都可以作为教师创设情境的手段,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他们熟知的亲切的生活元素和社会元素,牵引着学生的情思,走好创造性阅读教学的第一步。
  2.有效整体感知
  长期以来,教师把文章的灵与肉分解得支离破碎这一弊端不仅让学生消化不良,也一直困扰着阅读教学,针对此,语文新课标在阅读教学中强调“整体感知”的理念。整体感知就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包括理清文章的思路,揣摩结构安排,概括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观点和阐发的道理,探讨表达技巧等。“诵读法”是帮助学生获得文章整体印象的最好选择。然而,“诵读”并不是让学生机械地读出所看到的文字,营造一种“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音响效果,而是要求学生读有所想,运思及物,在反复的吟咏中,依靠自己的感觉读出文章的滋味。教师在科学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文章的气势和节奏,以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移情动容的审美效果;第二,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三,精选问题。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前或者阅读过程中向其发问,一来可以有效防止学生的思维懈怠,二来可以推进教学过程的展开。但是问题不易过多,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为妙。
  二.创造性阅读教学实践模式“识”的层面
  1. 原型启发
  现如今,不是教师不提倡新课程的理念,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而是教师面对一班“死气沉沉”的学生无能为力,最终只好又回到搬教参、举应试,求高分的老路上去了。其实,教师不必急于一时,要耐心培育学生的主体精神,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榜样作用必然会对学生逐渐成熟的心智产生影响。要培养出来创造性的人才,首先老师一定要具有创造性。教师在平常备课、撰写教案的时候要敢于对教参的观点提出质疑,例如:阅读《范进中举》时,不妨思考范进的痴迷入仕对我们有没有积极的意义?怎样理解他的“丑态”呢?科举制度到底是怎样害人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分享自己阅读时的见解,并给学生创造一个能容忍、支持标新立异者的环境,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学生批判性地阅读文本,提出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所提的问题,无论对错,教师都要以肯定的态度加以接纳;对出现的错误或者理解偏激,教师不应妄加指责,更不能全盘否定,而应鼓励学生正视并反思,为尝试新的探索做准备。
  2.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作者创新思维的结晶,文本的创造性给读者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读者的创造性又丰富和扩展了文本的创造性,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充满创造性的阅读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3]创造性思维是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等多种思维的有机组合,是运用多种思维对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定向生发,形成新观点、新思想、新结论的思维过程。实际上,整个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就是在这些思维能力的交叉状态下进行的,概括来讲,可以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散”,是一种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求异思维,起作用的往往是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由于学生的阅读心理、生活阅历各不相同,所以他们可以依靠自身的直觉、灵感、想象、联想,在头脑中建构自己对文本的推理、判断和预测,从而将阅读和质疑结合为一体,提高其阅读见解力和创造力。当然这一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可以尝试使用“头脑风暴法”、“质疑法”教师。
  第二阶段是“聚”,是对发散思维的收束,并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集中、分析、综合、筛选的求同思维,起作用的往往是辐合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思维的发散固然可贵,但也不是无边无际地高谈阔论,教师在学生想象驰骋的时候,要对这些见地进行指引和调控,自然地将其引向纵深,以期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运用辐合思维、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围绕所提出的问题对第一阶段的思维的成果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抓住问题的关键而不使理解流于表面,找出既合理又别具一格的结论。在指导学生释疑解难的时候,使用“空白法”能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效果。
  三.创造性阅读教学实践模式“行”的层面
  1. 写作
  实施创造性阅读要坚持读写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及时转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果。众所周知,阅读是为写作打基础的,既然创造性阅读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一扇大门,那么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将自己获得的思想启迪、审美乐趣、人生智慧付诸于笔端,让学生享受自己“灵光乍现”的成功。教师可以有意让学生从表达方式、结构安排、内容、情感、人物、假设情景等方面扩写、缩写、改写、仿写课文内容,让他们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进一步延伸,真正使教学走向个性化、独特化、真实化。
  2.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通过研读课文,发现问题,探讨研究,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它可以将课堂中学生发现的问题与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搜集资料,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积极进取、不断创新。把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阅读结合起来,有助于克服“半截子阅读”,而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课程理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适当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注重激发学生的潜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创造性阅读教学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专业素养,充分发挥教育机智,让学生在教师艺术化、科学化教育灵性的指引下,健康成长、斩获新知、不断发展、锐意创新。
  
  参考文献:
  [1]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8.
  [2]李吉林,田本娜,张定璋.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3-14.
  [3]王显槐,王晓霞,樊海清.语文教育创新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241.
  
  李花萍,教师,现居河南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