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摘要】教学本身是在不断变化,不断创新的,创新教育其实就是把学生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新课程教学的实施者,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己任,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利用反馈信息,设计多样化的练习等方面着手,来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使创新落实在教学的始终。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240-01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创新,则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果一个教师不明确创新是什么,要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然是一番空话。许多人都以为,只有科学家、发明家等特殊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伟大创造性,才算得上创新,而忽略了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也是一种创新。就小学而言,只要是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归纳所得到的,都可以理解为知识的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进行创新教育,我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 倡导猜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纵观数学发展史,很多著名的数学结论都是从猜想开始,然后再设法证明的,如:歌德巴赫猜想、费尔马猜想、欧拉猜想等等。猜想是发现数学结论的典型方法,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倡导学生猜想。我在教学中的具体作法是:某些数学结论让学生根据教师指出的启发性线索去猜想、发现结论。在解题时教师不能讲得太多,应留有余地让学生先独立的猜一猜问题规律、解题方法和结论。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想的做法是:“试算――归纳――猜想――证明”。例如:在讲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先让学生试算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思考其规律,猜想n边形的内角和,再加以证明。在教学中倡导学生猜想,有助于学生主动的探索和获取知识、培养学生概括和推理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每个人都有表现欲,都有好胜心,学生也不例外,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要创造适当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信心,并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例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出了一道简单题让两位成绩一般的学生到黑板前表演,并同时提出看谁做得好?谁做得快?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课余时间可找一些有趣的难度相对高一点的题目让他们做,并同时提出看谁做得好,思路新,方法简单等要求.在每次活动中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充分表现自我,感受自己胜利的喜悦,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欢乐,从而培养他们在数学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 利用表扬与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肯定学生主动追求新知识的做法.对于新定的目标,应该是经过一定努力可以达到的,适合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的.要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新知识,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在课堂上,要常用表扬用语,如:“很好”、“太棒了”、“真行”等,表示教师的关注和赞许。
  4 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意识
   思维定势是先前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研究表明,思维定势对学习迁移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问题情境不变的条件下,它使人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的解决问题;在问题情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它妨碍人的思维灵活性,使思维活动显得呆板,有碍于人采用新的解决方法。
   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当学生出现思维定势时,教师要相机点拨,适时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和解题经验的重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学生一旦一旦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思维就会豁然开朗,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