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教师根据课文的内容及学生实际适时创设一系列的情境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中,进行探究实践,一定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激发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探究;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148-01
   《新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部分明确提出:“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这是就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对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是适应当前我们倡导的创新教育具体要求的。因为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性地进行阅读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创造性地进行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我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开展探究性教学,营造开放性的教学课堂,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性的机械式学习,向主动探索性的发现式学习转变,由书本记诵式学习向体验式、思考型学习转变,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创新思维时空和一个人人积极参与的氛围,展现其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特语言魅力,从 而让语文教学变得亲近可爱。
  1 注重有情感的朗读,创设读书氛围
   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全国小学语文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先生说过:“有感情地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朗读是学生与老师都要参与的情感互动过程。教师首先以饱满的激情进入课文情感的氛围、角色之中进行范读,根据课文内容或活泼热烈、或舒缓优美、或悲壮激昂……有感情地范读,再加以专致投入的神态,恰当贴切的动、手势等无声语言,创设与课文情感基调和谐的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景,进入角色。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文,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可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仇恨,对圆明园的向往,达到了以情激情,深刻感悟的效果。
   情感具感染性与迁移性的功能,具有扩散与泛化的规律。教师创设读书的氛围,能够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够迁移课文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感知情境,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为进一步探究课文奠定基础。一方面,教师的范读学生朗读的示范与模板;另一方面,教师范读后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悟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了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
  2 注重探究合作,创设感知情境
   新课标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古语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可见,只有探究才能有新发现、新见解,这就是创新。阅读教学可以从以下方面创设探究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 创设直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准确感知课文:感知课文是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基础环节。小学生认识事物以形象思维为主,创设直观教学情境,将会把无形的语言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因此在学生读书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采取直观方法让学生感知课文。利用多媒体播放图像、打上字幕,利用挂图、实物进行观察,这都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形式,都会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如临其境,如见其景,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感受。如学习《可爱的草塘》,通过看录像使学生不仅了解草塘的大、美等特点,又如置身于美丽如画的情境之中,充分感受美,欣赏美。采用直观教学手段,使学生在了解直观形象或事物的基础上去学习课文,这必将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他们深入探究课文,发展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2.2 自主合作,激发探究兴趣: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如在教学《骄傲的孔雀》一文时,先要求学生自己对照图文仔细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根据《骄傲的孔雀》的故事情节,进行自编、自导、自演。通过学生的表演,老师看出学生的合作精神怎样,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何。学生的合作表演能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
   2.3 读写结合,训练探究能力: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能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阅读教学是学生心灵的对话,重在以情激情,情动而辞发。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吸收文本中语言与精神营养的同时,富有灵性的奇思妙想就会即时产生。”因此,教师要挖掘课文隐含内容,寻找读写结合点,进行扩写、续写、改写等。这些方式都需要对原文进行深入探究。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后,可以让学生想象大火烧身时邱少云的处境及心理活动;学习《小英雄雨来》后师生一起创编小快板等。学生在探究中进行创新,读写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 注重自主探究,感悟理解语言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同时,又对“理解”作了进一步的补充说明,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感悟理解语言。
   3.1 感悟文本“空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这就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按照伊瑟尔提出的“空白”理论,文本给读者留下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充。读者必须依靠自己去发现文本潜在的密码,在发掘和填充“空白”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再一次创造。根据教材特点,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文本进行对话。
   3.2 再造形象理解: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课文教材都源于生活,反映生活。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借助生活经验,伴随着感悟体味,产生想象和联想,进行着艺术的再创造,把抽象的文字,变成栩栩如生的生活画面,把课文中的人、事、物与自己的生活感受联系在一起,激活学生的灵性,培养学生的个性。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教师根据课文的内容及学生实际适时创设一系列的情境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中,进行探究实践,一定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激发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