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

  【摘要】就学习习惯而言,既指对于任何学科总体适宜的学习习惯,也指对于单个学科的特殊的学习习惯,语文学科当然也有其特殊的学习习惯需要养成。而语文习惯的养成,即是语文教育在这一阶段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行为习惯;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129-02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进行语文新课程实验的很长时间里,我一直在摸索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通过认真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识到:良好的语文习惯,是学生学好语文的根本。因此,我们需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
   遵循初中阶段教育的规律,“两个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是重中之重。就学习习惯而言,既指对于任何学科总体适宜的学习习惯,也指对于单个学科的特殊的学习习惯,语文学科当然也有其特殊的学习习惯需要养成。而语文习惯的养成,即是语文教育在这一阶段的重中之重。《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强调指出:要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提出许多具体要求,如正确的写字习惯,积极参与讨论和争辩的习惯等等。这是否在告诉我们良好的语文习惯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王尔德说:“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谈教育目的》)“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认真学语文》)。而我们长期以来的语文教育教学中,常常忽视语文习惯的培养,急功近利,致使许多学生形成一些不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他们往往只重结果而不重原因和过程,只重语文知识而不重写作,只重书面作业而不重口头作业,认为得了好分数就是语文学好了,忽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从而也就忽视了语文素养终极目标的完成,日后的发展也就可想而知了。正如叶老所说:“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总结一切的经验和认识,坚定不移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以搞好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是抓住了关键,抓住了根本。
   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环节,我把对学生的语文习惯培养分为课前、课堂、课后和平时四大块。
  1 课前,养成认真预习的习惯
   在每课上课之前按常规要求完成预习作业,这是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很好途径之一,也包含了一些具体的语文习惯的培养,如浏览、略读、精读的习惯,勤的习惯,检索、搜集资料的习惯,独立思考、质疑求解的习惯等等。
  2 课堂,养成精神集中、积极参与的习惯
   语文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新理念下,已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的主阵地,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三维融合,是丰富多彩的、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场所。要求全方位培养 学生的语文习惯。
   从知识、能力和方法的角度说,培养习惯从以下方面着手:
   2.1 听的方面:①专注听话的习惯,②边听边想的习惯(抓要点、听出弦外之音和不同意见分歧所在),③边听边记的习惯(记忆主要内容、做听讲笔记),④边听边审视的习惯(察看说话者的表情、动作、以便准确判断说话人的深意)。
   2.2 说的方面:①说普通话的习惯,②说话口齿清楚、语意连贯的习惯,③朗读课文的习惯,④大胆答、质疑的习惯,⑤讨论发言的习惯,⑥说话讲究礼貌的习惯。
   2.3 读的方面:①默读的习惯,②速读的习惯,③边读边思的习惯,④边读边记的习惯(包括圈、点、划、批注和记笔记),⑤注意阅读卫生的习惯(视距、洗手、坐姿等)。
   2.4 写的方面:①快速审题的习惯,②打腹稿、列提纲的习惯。③静心写作、快速成文的习惯,④书写清楚、规范、讲究姿态的习惯。
   从情感、态度方面说,则着意培养学生明辨是非、鉴别美丑、崇尚真理的思维倾向,使其内化为思维习惯。还注重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习惯。
  3 课后,养成及时巩固、温故知新以及延伸拓展的习惯
   具体说,复习巩固、熟读、背诵、默写、回顾、深思,写心得,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等,都着力培养使其成为习惯。
  4 平时,养成稳定的爱学语文,自觉运用语文的习惯
   具体说就有:背诵经典诗文的习惯,积累运用的习惯;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习惯;做阅读练习的习惯;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的习惯。
   “三勤习惯(勤观察、勤思考、勤练笔)”;写日记、记读书笔记的习惯;自己修改文章的习惯。
   良好的语文思维习惯(训练思维敏捷性、广阔性、创造性、多向性、求异性);积极参与语文活动的习惯;自我计划的习惯;自找毛病、自觉改正错误的习惯;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习惯,等等。
   以上所列举的关于语文习惯培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我的语文教学中,就是受到尽可能全面细致的关注,就是尽可能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落实。
   (1)建立教学常规。在教学之初,用一段时间,重点建立教学常规,为学生规定一定的学习语文的规矩,如语文课上怎样读书,怎样提问,怎样答问……目的是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建立良好的教学常规,一方面规定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及时指出哪些行为不合规范,如课堂上说废话,太多重复回答,与发言人同步说话,课堂传纸条,“默读”出声,等等。
   (2)教给学习方法,强化训练。例如,给学生制定一个预习常规,培养预习习惯。
   (3)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个性。新课程特别强调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个性,这应当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在培养语文习惯时,就要关注这一问题。如在备课时要特别注意备学生这一重要环节,了解学生的实际、了解学生在语文习惯上的差异性和个性,制定培养习惯的针对性方案。对那些习惯不好、学有困难的学生,需倍加关注,注意培养兴趣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正确引导,循循善诱,坚持不懈,最终缩小差距,形成好的习惯。如在课堂上的预习检查字词等设计,多针对习惯不好的学生。
   总之,我们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就是为了达到以习惯为保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正如叶圣陶说的“‘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