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367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一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摘要】 目的 剖析探讨初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高危因素和规律,以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征,为进一步提高防治急性心肌梗死的水平。方法 对2010年5月至 2011年2月住院的367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相对集中在51~ 70岁这一年龄段,人数为287例, 占全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77�11%。367例病患中,伴随疾病主要有糖尿病(18�8%)、高血压病 (48�67%)、以及高脂血症(20�08%)三大类。结论 大量吸烟以脑力劳动过度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强的危险因素,积极倡导戒烟、注意脑部放松是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措施,加强有效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高危因素The analysis of the early onse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367 lases ZHONG Xiao�ming,LI Jian,HUANG Mei�qin.Electrocardiographic Room,Center People’s Hospital of Zhanjiang,Zhanjiang 524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early onse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auses and law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level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 From May 2010 to February 2011,367 patients with newly hospitalized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P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in the 51 to 70 age bracket, the number of 287 case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ccounted for 77�11% of patients� 367 cases of patients, associated diseases, mainly diabetes (18�8%), hypertension (48�67%), and hyperlipidemia (20�08%) three categories� Conclusion is too heavy smoking is the risk factors to mental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strongest, actively promote smoking cessation, note the brain to relax is important to prevent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asures to enhance effective health education, lifestyle changes can help prevent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Key word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Risk factors 近年来,我国的心血管病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第一死亡因素[1]。据卫生医学部门统计,中国每年初发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大写简称“AMI”)的发病率达到50万例[2],导致其死亡率也随之增高。随着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都呈逐年上升得特点,有必要对心肌梗死的发病病因和规律进行探索,以找出防治该病的最好办法。现选取从2010年5月至 2011年2月间在我院进行住院诊治的367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具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以从2010年5月至 2011年2月间在我院进行住院诊治的367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病例组,女性为112例,男性为男性255例。其中最小年龄患者为31岁,最大年龄患者为85岁,平均年龄为59�8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相对集中在 51~ 70岁这一年龄段,人数为283例, 占全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77�11%。367例病患中,伴随疾病主要有糖尿病(18�8%)、高血压病 (48�67%)、以及高脂血症(20�08%)三大类。判断指标以国际疾病分类ICD� 10为标准,经临床确诊,367例病患均属于初发的急性心肌梗死,根据参考文献[3],确认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1�2 方法 选用描述性的办法,逐个查阅初发急性心肌梗死病案的相关资料,并且根据患者性别、发病年龄、病情性质、出院转归等情况,结合患者是否患基础性疾病以及是否存在其他方面的危险因素进行剖析探讨,得出数据录入EXCEL数据库记载,然后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表1 367例急性心肌梗死的年龄及性别构成(例,%)2 结果
   367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女性为112例,男性为 作者单位:524000 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心电图室255例。其中最小年龄患者为31岁,最大年龄患者为85岁,平均年龄为59�8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集中在51~70岁这个年龄段,人数为287例,占全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77�11%,详细情况见表1。367例病患中,伴随疾病主要有糖尿病(18�8%)、高血压病 (48�67%)、以及高脂血症(20�08%)三大类。在诊断确认的发病因素中,吸烟过量是头号原因,其次是心理压力大,第三为血压、血脂异常,第四是消极生活行为,第五是糖尿病影响,第六家族存在早发心血管史,详见表2。表2 36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统计(例,%)3 讨论
   从上个世界60年代开始,国外就有临床研究者进行初发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及发病规律进行全面的研究[4]。随着研究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引起初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有了初步的了解,明确过度吸烟、糖尿病史或者高血压、高血脂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有极大的关联,而一些因素如心理压力过大、不良生活行为等成为新型的危险因素,这是与当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形态有关,该类因素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防范关注。在心脑血管的疾病中,吸烟已经成为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病因。根据文献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与患者的吸烟数量有关。因为烟中的尼古丁成分会促使血压异常,通常呈升高状态;还会引起小动脉收缩[5]。根据表1数据显示,41~70岁这个年龄段,男性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数量几乎是女性的2倍,表明抽烟过度是导致中老年男性产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危因素。根据该论断,我们提倡烟民采取戒烟措施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研究资料表示,心理压力过大和消极生活行为也是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危因素,因此,倡导初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出院后,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尽量避免过度用脑,平时生活要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日常中多运动肢体,例如参加一些体育运动等。对于糖尿病以及早发心血管家族史两个因素,也不能忽视其危害性。因为当前社会,人们生活水平普遍升高,饮食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人们摄入的食物多是精细,具有高热量、高能量、高脂肪特点,这类型的饮食成分很容易导致患者的血脂、血糖升高,患上高血压、糖尿病等,而对于早发心血管家族史这个原因更是具有隐匿性,一般不病发,很少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般而言,社会的低收入、低文化层次人群更容易发病。正是因为其文化层次低,经济收入少,才没有将更多的心思放在身体的健康状态上,日常中缺乏对引发急性心肌梗死高危因素的了解,所以才不注意防范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即使在初发急性心肌梗死之后,为了节省治疗费用,多是不住院、不用药、不护理,这让容易初发的急性心肌梗死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极易引发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因此,社会的公共科要着眼于人民大众的生命健康,多进行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公益宣传,或者在社区内开设预防心脑血管病方面的健康讲座,提供有效的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办法,帮助民众最大程度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病症。
   根据367例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笔者发现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初期充满了恐惧感与紧张感。尤其是在初入院的1~2 d内,对疼痛和死亡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反映。经患者口述,得知这些感受源自于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时会体验到一种濒临死亡的感觉,这样一种短暂的经历引起了患者内心极大的恐慌,还可能引发焦虑症和抑郁症,可能令预后效果差,病情加剧。针对这种情况,单纯地给予专业治疗以及病情监护是不足够的,医务人员和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例如,向患者解释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可治疗性、治疗的安全性等,同时解说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弱化患者对死亡的恐惧,多令其家属陪护,给患者安全感, 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甚至恐惧情绪,有利于患者的转归和预后。
   总的来说,初发急性心肌梗死虽然会导致患者意外死亡,但是患者如果能够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比如抽烟史、糖尿病史、脑力劳动过度、焦虑症等,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进行纠正生活动方式,做好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工作。发病时能够及时进入医院进行治疗,并配合医务人员做好心理辅导工作,积极地调整心态,减轻自身对死亡的恐惧;或者分散注意力,良好的情绪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帮助患者控制病情甚至痊愈。
   参 考 文 献[1] 黄从刚,李睿,左慧萍�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和促发因素的青年人与老年人暴露率比较.中华流行病杂志, 2007,28(3):282� 285.[2] 高伟,王士雯,赵玉生,等�北京西部地区急性心肌梗死1778例7年临床流行病学分析.中国临床康复, 2003, 7(30):4082�4083.[3] 武东,华琦,贾三庆, 等�初发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危险因素分析.中华心血管杂志,2008, 36(7): 581� 585.[4] 卫生部心血管防治研究中心�中国心血管报告2005.北京: 中国大百科出版社, 2006.[5]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中华心血管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杂志, 2001,12(29):71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