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_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和比较两种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施行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40例拟行上肢手术患者,分为:Ⅰ组: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30 ml20例。Ⅱ组:0�375%盐酸罗哌卡因30 ml20例,肌间沟注药后60 min内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两种罗哌卡因在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麻醉效果、维持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具有类似的麻醉效果。
   【关键词】 甲磺酸罗哌卡因;盐酸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作者单位:716100 延安市甘泉县人民医院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时,由于局部血运丰富,常用局麻药量大入血而产生中毒症状,从而限制了局麻药的大量使用。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因其心脏和神经毒性低、安全性高,感觉神经阻滞与运动阻滞分离明显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们通过40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来观察其临床麻醉效果及实用性、可行性。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40例ASAⅠ�Ⅱ级拟行上肢手术患者,均无局麻药过敏史。分为Ⅱ组,每组20例,Ⅰ组: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30 ml。Ⅱ组0�375%盐酸罗哌卡因30 ml。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2 麻醉方法 患者均未给术前用药,入室核对后开放健侧上肢静脉,监测ECG、NIBP、HR、SpO2嘱患者头偏健侧,行患侧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消毒后,以7#针头略向对侧脚跟方向刺入,待患者出现明显异咸,回抽无血、气、脑脊液注入药物30 ml,术中疼痛明显者给予芬太尼0�1 mg,氟哌利多5 mg复合液半量或全量。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注药后60 min内分别对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进行评估,并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感觉神经阻滞通过针刺法评定:0分无痛,麻醉效果满意;1分轻微疼痛,但可忍受,无需辅助用药;2分疼痛明显,需辅助用药;3分疼痛剧烈,需改麻醉方式完成手术。记录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消退时间;运动阻滞评估采用Bromage改良法:0级,无麻痹,Ⅰ级,不能曲肘关节,Ⅱ级不能抬上肢,Ⅲ级不能曲指关节。并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密切观察神经阻滞后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x±s,采用t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2�2 麻醉效果 两组麻醉起效后,针刺痛觉消失,麻醉效果评定,Ⅰ组0分13例,1分6例,2分1例,3份0例;Ⅱ组0分12例,1分6例,2分2例,3份0例。Ⅰ组0分及1分所占比例为95%,Ⅱ组为9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 其他情况 Ⅰ组:发生霍纳氏综合征2例,均无呼吸困难,局麻药毒性反应。Ⅱ组:发生霍纳氏综合征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讨论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局麻药,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长,麻醉作用确切,心脏毒性小,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分离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神经阻滞麻醉。甲磺酸罗哌卡因是将盐酸罗哌卡因的盐酸根替换成甲磺酸根研制成的,其起局麻药作用机制的的阳离子与盐酸罗哌卡因产生局麻药机制的阳离子相同,故其药理作用与盐酸哌卡因相同。有研究证实,甲磺酸罗哌卡因(0�894%)与盐酸罗哌卡因(0�75%)是等摩尔浓度,两者在药效学及药代动力学等方面均相似。周颖等将甲磺酸罗哌卡因应用于硬膜外阻滞时,发现与盐酸罗哌卡因具有相似的作用,如感觉阻滞完善,感觉和运动阻滞呈分离现象,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提示能安全有效应用于硬膜外阻滞。但甲磺酸罗哌卡因应用于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时能否具有与盐酸罗哌卡因相同的麻醉效能,报道甚少。本次观察两种药物在感觉神经、运动神经阻滞的起始时间、持续时间、消退时间均无显著差异,40例患者中Ⅰ组有2例,Ⅱ组1例发生霍纳氏综合征,未作特殊处理,均无呼吸困难,局麻药毒性反应,说明在该浓度、剂量范围内,两种药物均是安全有效的。
   甲磺酸罗哌卡因和盐酸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其麻醉效果、安全性相似,可广泛应用于临床神经阻滞麻醉。
   参 考 文 献[1] 李西宽,焦亚奇,刘俊,等,甲磺酸罗哌卡因局麻作用的试验研究�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20(02):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