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主义观念【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成因及对策】

   摘 要:长期对集体主义片面的认识以及当前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实践环节的不足与消解,严重削弱了大学生对集体主义的心理认同与践行。因此,分析当前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成因和找出贴合实际又具有操作性的教育和培养措施尤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 集体主义 弘扬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074-02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原则,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价值导向。胡锦涛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对学生提出的第一点希望:“要切实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个人的成长进步融入到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时代洪流中去,矢志为实现远大理想而不懈奋斗。”再次强调了高校做好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性。然而,由于外部环境的压力和集体主义教育内部的缺失,导致并加剧了教育缺乏实效性,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和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在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上凸显矛盾和冲突,应引起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从分析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成因入手,阐述高校弘扬集体主义应注意的问题,进而探索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成因分析
   (一)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下成长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的溺爱使孩子逐步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格局:做事很少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凡事依赖他人又不愿意为他人服务,不愿意承担社会工作和责任。
   (二)教育的缺失
   从家庭因素来看,从小学乃至幼儿园开始,家长都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放在首位,家长都在忙碌着给孩子报各类学习辅导班和音乐、美术等素质拓展班,过分注重孩子的智力发展和个性发展,忽视了参与社会和群体活动方面的锻炼;从学校教育来看,升学率一直是绝大多数中小学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学校和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至于学生的品格培养多数被放在无关紧要的位置。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教育的缺失,使得一些大学生曲解了集体主义的真正内涵,不能理清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片面认为集体主义就是要扼杀个性、牺牲个人利益。
   (三)市场经济的冲击
   我国社会经济体制转型引发了社会利益关系的巨大变化,原来的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单向度利益关系已经被纷繁复杂的多元分层利益关系所代替,股份制或其他非公有制企业的蓬勃发展,从表面上看给人们以强烈的误解,使得人们过分专注于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一切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对集体主义失去了基本的意识,这些现象和思想无疑给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带来了巨大冲击。
   (四)网络化发展的影响
   网络化的快速发展造就了五彩斑斓的网上生活,正在逐步改变很多人的生活方式,网络可以购物、交友,甚至可以参加各类“集体活动”。高校学生公寓的网络普及率很高,很多大学生逐渐在这个“开放”的世界中慢慢的“封闭”自己,长时间沉迷于虚拟环境中,极易导致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对于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从集体中脱离出来,还何谈集体主义。
   二、新时期弘扬集体主义应注意的问题
   (一)弘扬集体主义精神,要注重解决好集体和个人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集体要使个人的正当利益得到保障,个人的价值、荣誉和尊严得以合理的实现,个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不断得到提高;另一方面,要使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关心集体、爱护集体,发扬光大以集体利益为重的价值观取向,不断增强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前一方面是前提和基础,后一方面是必然结果。弘扬集体主义,维护集体利益,可以更好的激发个人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成为激励个人进一步投身集体事业的精神动力。因此,弘扬集体主义首要的任务就是把集体主义最大限度地覆盖个人利益,而且要将集体利益最大可能地转化成个人的具体利益,将集体和个人利益紧密的结合起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只有在这种体制下,才能让集体主义容易被个体所接受。
   (二)弘扬集体主义精神,要注重尺度的合理掌握
   集体主义主张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要求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关键是用什么标准来评价什么情况下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什么情况下要保护个人利益。
   马克思主义历来倡导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以效果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对高校而言,判断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促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只有坚持这种评价标准,才能让学生个人、学校和国家的利益高度一致。
   三、提高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对策
   (一)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通过“两课”教师和政治辅导员的教育与引导,加强大学生对集体主义内涵的理解
   集体主义观念教育缺乏实效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集体主义观念教育的人本缺失,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集体主义内涵,因此,加强教育与引导,是弘扬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前提条件。
   集体主义阐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现在我们所倡导的集体主义其本质特征是一种利他主义的价值取向,但并非绝对的反对“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理想追求的是外在功利与内在精神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集体主义思想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这里所说的共同体,就是我们常说的集体。同时,马克思阐述集体主义所从属的社会基础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样一个联合体里,保护每个人的自尊性,尊重每个人的人格,“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恩格斯也曾说:“我们谈的是为所有的人创造生活,以便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展他的人的本性,按照人的关系和他的邻居相处。”在这里,革命导师阐述个人与集体关系时,始终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关注点。也就是集体主义教育的落脚点应该是“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在尊重每一个个体权利与利益的基础上,从“利己不损人”到“助人为乐”,再到“大公无私”。在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倡导大公无私的同时,重在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个性、加强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卢梭曾推测,这是因为人人无拘无束,彼此孤立的自然状态已经对每个人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障碍,集体建立的关键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纽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心理和道德认同。在人与人之间形成利益纽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心理和道德认同的过程中形成“真正的集体”,才能维护和发展集体利益,实现个人与集体和谐统一,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因此,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应围绕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以人为本,体现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更多的和谐一致,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大学生只有明确了集体主义的真正内涵,才能摒弃以往集体主义误读的消极影响,认同集体主义的价值理念,达到集体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二)教育方法要灵活得当,通过强化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培养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和认同感
   大学生集体主义思想往往是体现在经常性的对集体的关心和热爱当中,具体表现在:关心热爱自己就读的学校、班级,同时还要关心同学的生活和成长。因此,高校要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形成“为集体奉献光荣”的舆论导向,以此来褒奖学生的言行,让学生树立浓厚的集体主义荣誉观念,对集体的荣辱,有发自内心的责任感,以校院班的荣誉为誉,耻辱为耻。例如,利用班会、团支部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对为集体做好事,有利于集体荣誉感形成、巩固的思想言论行为,进行大力表彰激励,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促使班级同学向其学习;对违背集体利益,有损集体荣誉的言行,要坚决进行批评或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个性的自由发展离不开集体,个人要依赖集体,并自觉地把个人溶于集体之中,不能靠孤军奋斗,使其从内心上而不仅仅从组织上认可自己是该集体不可缺少的一员,自己应为它出力,反对个人主义,提倡集体利益优先,顾全大局。
   (三)发挥教育主体的潜能,通过目标激励和过程控制不断提高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1.提高教育者的能力和素养,从而增加优化集体的内容。
   优化集体是使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重要条件。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与矛盾时,一方面可以通过国家的法令、党的政策、有关的规章制度对集体和个体进行行为约束,形成目标共识、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另一方面要依靠个人的道德自觉,使集体成员自觉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这里优化集体是最重要的条件。
   高校弘扬集体主义、优化集体的内容主要是优化教育者的个人素质和工作艺术。教育者的思想素质、认识水平以及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能力是关键,教育者要善于把学生个体的成长要求与合理利益追求化为集体奋斗的目标,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故而,教育者要帮助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学业,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把党和政府对大学生的关怀落到实处、做到心里,使大学生切身感受和享用改革开放的成果,由此便容易使大学生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优化集体的教育者工作艺术,主要是教育者要善于发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一致点,并通过教学、教育改革的深化把两者衔接起来,使大学生在集体主义价值导向下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把个人的利益和情感共鸣结合起来,达到理性与激情的高度统一。这样,当大学生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在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也就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自愿的行动。
   2.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弘扬集体主义,工作要纳入集体的范畴考虑。
   集体主义精神不是空喊的口号,而是体现在大学生在集体利益面前表现的具体行动上,在培养的过程中,从教育、教学到学生的日常管理都应该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将集体放置于一个充满竞争的环境中,让学生能够明确的知道个人和所处学校、院系、班级、寝室、社团和部门的集体之间的关系,促进每名同学关心集体荣誉,各尽所能,为达到集体目标而努力,同时,也有利于同学之间的相互提醒和监督,防止个体的偏差行为,从而促进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建立和培养。
  
   参考文献:
   1.李义丰.新时期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困境及出路[j].高教探索,2010(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作者简介:毕强,黑龙江科技学院讲师、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责编:纪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