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子车”的故事作文600字】小女孩辫子100种图解

上海人对“辫子车”是有感情的。
  我小时候住在半淞园路的一条小巷子里,巷名我倒是记不大清了,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巷口的45路电车。十字路口上空的电线像蜘蛛网一样密密麻麻,其中许多都是电车车线。
  一提到电车,可能大多数上海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电车上面的两根“辫子”,所以电车也叫“辫子车”。一般情况下,这两根“辫子”是不会掉下来的,车开的时候可以看到,上面的“辫子”是压下来的,一弹一弹的,它里面装有弹簧,是有反作用力的,只要弹簧的螺丝拧得紧就没问题,而且“辫子”上面还有橡皮套子固定。但也会有意外发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坐电车的乘客几乎都遇到过车开一半“辫子”掉下来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司机和售票员合力利用滑轮原理将“辫子”牵引回上面的电线上。当然,这个步骤看起来就很不轻松,而且还很危险:电车上面的两根电线带有660伏的高压电,人碰到嘛,可是要翘辫子的。
  电车上三教九流的人都有,对司机来说,最讨厌的就是小偷和故意逃票的人,而这里面的故事讲也讲不完。
  对小偷呢,以前的售票员基本是没辦法的,只能善意地提醒“现在车上乘客较多,请保管好自己的财物”。但晚上还是有乘客一摸裤子,喊道:“我的皮夹子没了!”那么售票员就会讲:“我现在关灯十秒钟,谁拿的谁扔出来,否则我就开到公安局去了。”小偷一般是识相的,这时候就会主动把皮夹子扔出来。那么灯一亮,“哦,谁的皮夹子在我鞋子上,还给你。”那这桩事也算了结了。但如果失主发现晚了,小偷已经下车了,那就算开关灯十次皮夹子也是不会出来的。
  也有小偷皮厚的时候,这时呢,售票员就会讲:“一个一个到我面前,我来摸摸看。”人家上班族赶时间,就在后面吼:“要摸的快点摸,摸好我要去上班了!”这样一个个摸过来呢,最后到小偷的时候兜不住了,也只好把皮夹子扔出来。有时候正好扔到人家鞋子上,人家也当没看见,皮夹子寻回来了就好。
  逃票呢,以前是不多的。逃票如果被抓到,售票员就要罚他三倍的票价。现在讲来这样做是违法的,因为售票员有啥权利罚人家呢?为了防止乘客逃票,每趟车子离站的时候,售票员都会喊:“前门上来六个,后门上来五个,还有哪位乘客没买票?”到后来,车上没有售票员了,乘客都从前门上车,全由司机一人看着,但终究有看不过来的时候,偶尔会漏掉一两个。
  那会儿,电车上还没有刷卡机、投币箱,完全是人工售票。车厢里比较空的时候,售票员就一手拉着吊环保持平衡,一手拿着票夹,摇摇晃晃地走到刚上车的乘客面前,靠着旁边的椅背,问过哪站下车,接过钱,要找零的就翻翻挂在腰间的包,娴熟地撕下票夹上对应的车票,再把零钱和车票一块儿递给乘客,然后又摇摇晃晃地去找下一个没买票的乘客了。人多的时候,售票员索性不离开座位了,大喊一声“帮门口没买票的人传一下钱和车票”,接着就在座位上等着收钱。大多数电车上的售票员都是女的,这份工作做起来还算轻松,无事时嗑嗑自己带来的瓜子,实在可以说是惬意。
  和上海诸多的老建筑一样,电车承载着上海市民一份特殊的感情。
  佳作点评
  我们看有关老上海的电影或电视剧时,经常能看到这种“辫子车”在繁华的街道上行驶,它已成为老上海的一个标志。本文记叙了关于“辫子车”的二三事:“辫子”掉下来、售票员“抓”小偷、人工售票。用语活泼有趣,描写生动,画面感十足。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上海人对“辫子车”的感情,但是描写较为简单,可适当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