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银元的故事是假的 [关于银元的故事]

  银元起源于15世纪,始铸于欧洲,俗称“洋钱”、“花边钱”或“大洋”,是银铸币的通称,是世界上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关于银元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邓小平的五块银元的故事

  1904年邓小平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的一农民家庭。父亲邓文明按照邓家家庭排行的“先”字,为他取名“邓先圣”。

  邓先圣5岁时,父亲把他送到村里的私塾读书,老先生看见邓先圣脸圆圆的,还长着个圆圆的鼻头,宽宽的额头下是浓浓的眉毛,皮肤白白的,个子不高,文文静静,挺有精神,看着看着笑了,就喜欢上这个孩子了。老先生觉得孔老夫子才是圣人,先圣这名字要改。邓文明觉得有道理,就请老先生给孩子取个名字。老先生想了想说:我看就叫邓希贤,希望他将来成为贤人。就这样邓希贤这个名字一直用了好多年,直到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的时候,邓希贤受党中央指示到武汉工作后改名邓小平。

  在私塾读书时,邓希贤非常聪明,又很用功,老师讲过的功课,他很快就能记住,课文背得非常流利,老先生非常喜欢他。他的毛笔字写得也很好。当时老师对写的好的字就在字上打个“O”,学生们把它叫做“鸡蛋”,邓希贤的毛笔字作业每次都得很多“鸡蛋”。一次回到家里,母亲看到儿子得这么多“鸡蛋”,非常高兴,就到厨房真的给他煮了一个鸡蛋吃,作为鼓励。在当时这是不错的奖励了。

  邓希贤在私塾学习了一年多后,父亲又把他送到离本村三里路的北山小学读书,从牌坊村到学校的路是土路,一下雨路就很不好走。可是无论严寒酷署,还是刮风下雨,小希贤都坚持上学,从未误过课。有一天下起了大雨,放学时间过了很久还不见儿子回家。又过了很久才看见浑身是泥的邓希贤,母亲一把拉过儿子,上下打量心疼地说:“孩子,你这是怎么啦?”邓希贤却毫不在意地说:“没什么,雨天,路太滑,我摔了几跤”,“摔坏了吗?”,“没有,你放心!”说着把淋湿的书本掏出来放到灶台上烤。

  第二天一早,雨还在不停地下,邓希贤收拾书包又要上学去,母亲拦住他说:“娃儿,下这么大雨,路不好走,今天就别上学了。”邓希贤听了,急忙说:“那可不行,我不能旷课。”说着就要走。母亲拦不住,就掏出两个铜板塞给儿子说:“中午就别回家吃饭了,省着路滑摔跟头。”可是等到下午放学回来,邓希贤从书包里又掏出了那两个铜板交给了母亲,母亲忙问:“你怎么又拿回来了?”他调皮地摸着肚子说:“我一点不饿,中午就没吃。”母亲眼圈红了,她知道,儿子舍不得吃,是在为家里节省啊!后来碰到下雨天,母亲就在家里煮好饭托人带到学校去给儿子吃。

  邓希贤不但聪明,而且好学,在班上的学习成绩总是拔尖的,老师和同学都喜欢他。在北山小学他读了4年。

  1915年,邓希贤考上了广安县高小。这在当时来讲是很不容易的,广安县只有这么一所高小,每年只招一两个班,能考上的都是优秀的学生。广安离家20多里路,只得住校,每周回一次家。

  一天,在邓家老院子里,邓文明把全家人召集在一起,他满脸怒气,大声问道:“你们谁做的好事,快点承认!”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邓文明在查账时,发现丢了5块银元,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5块银元可买5担谷子。院子里空气有点紧张。这时只见邓希贤站了起来说:“是我拿的!”说着他拿起一根竹片递到父亲手里,转过身去,意思是情愿挨打。邓文明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偷了银元,气得脸都变了色,挥起竹片打了下去,一下,两下、三下……母亲想要拉住,一看邓文明那张铁青的脸,没敢说话。

  邓文明打了几下,看到儿子忍着不哭,泪水在眼睛里转来转去,他想到平时这孩子很知道节俭,给他零花钱都舍不得花,怎么偷偷拿这么多钱呢?于是他放下竹片,大声喝问:“你说,这钱你干什么用了?”小希贤忍着疼痛,倔强地站在那一声不吭,母亲着急了,拉着儿子的手说:“好孩子,你快说,让我们都急死了呀!”邓希贤看着母亲眼里的泪珠滚滚落下来,才说出其中的原委。

  原来,有一天在放学的路上,他看到一个同学在哭,哭得好伤心。他便走上前问道:“你怎么了?”这个同学说:“我妹妹病了,发高烧,躺在床上快要死了!”“那快去请医生呀!”听了这话,那个同学哭得更伤心了。邓希贤打量了一下这个同学,他身上的衣服补丁摞补丁,心里明白了,没有钱怎么请医生呀!回到家里,一个晚上没睡好觉。第二天早上他悄悄拿了父亲的五块银元来到学校塞给那个同学说:“快去请医生给你妹妹看病!”父亲听了儿子的叙述一下子明白了,呆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他一把抱住儿子说:“你为什么不早说啊!”小希贤回答说:“我偷了钱是该挨打的,有什么好说的!”

  一万块银元的故事

  清明节回乡下为爷爷扫墓,父亲给我们兄妹讲述了爷爷生前一个真实的故事。

  解放前,爷爷从湖南到广东挑南盐,每趟翻山涉水,来回需要半个月时间。爷爷正直、豪爽,而且懂点武功,大家便推选他为队长,负责盐队的管理和财务开支。

  一次,爷爷像往日一样,与盐铺的伙计结好帐,便挑着盐和大伙的钱从广东乐昌出发了。三天后,他们到达了湖南和广东交界的一个叫沿集的地方,由于盘缠用完,爷爷便从盐筐里拿出一卷用油纸包裹的银毫子,打算取点钱吃伙食。谁知一打开,爷爷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本是一卷一卷的银毫子怎么变成了白花花的银元?!

  爷爷想肯定是盐铺的伙计错把银元当作银毫子发给了自己。那时一块银元相当于一百块银毫子,一百卷银元,每卷一百块,那可是一万块银元啊!

  爷爷当时就想打转把银元送回去,他说盐老板丢这么多钱,肯定非常着急。同行的盐夫劝他不要送回去了,又不是偷来、抢来的,有要白不要。爷爷没有动心,更没有起邪念,他说:“不义之财不能要,用冤枉钱冒得好下场”。但已经走出这么远了,挑着百多斤东西返回也不是办法,便决定先回湖南,下次挑盐时再送还给盐铺。

  说服大伙后,爷爷把银元重新卷好,一路赊账、借钱食宿,硬是没有动用一块银元。回到家后,爷爷又顶住了一些人的劝说,没有把银元藏起来,也没有去买地建庄园,他说如果用了这笔钱,自己一生都不得安宁。半个月后,爷爷毅然又踏上了劳苦、艰辛的挑盐之路,担着一万块银元去了广东乐昌。

  当爷爷把银元分毫不差还给盐铺旷老板时,这个差点要上吊自杀的老板当场跪倒在地,磕头不止,不停地说爷爷是好人、是他的救命恩人……

  一年后的寒冬,盐铺来了十四个衣衫褴褛的国民党逃兵,他们都是从湖南抓壮丁来的,身无分文,饥寒交迫,其中一个还重病在身。老板很是怜悯,便答应让他们暂时住下来,谁知一住就是七天。老板怕惹祸上身,长期吃住下去也不是办法,便要驱逐他们出店。这些人苦苦哀求,不肯离去,说这样回去不是冻死,就会饿死。

  这个旷老板见他们确实可怜,而且口音很熟,便问他们是湖南哪里的,当他得知是湖南衡阳花桥的,精神一振,便问其是否认识爷爷。由于相隔不远,都是乡里乡亲,提起爷爷的名字,他们无人不晓,那个患病的还是和爷爷从小玩到大的邻居。

  这下,旷老板高兴了:“既然认得某人,那你们可以放心地住了,再等三天他就会到”。像往常一样,他又派人提前两天到五十里开外的路上接爷爷他们,而且把房间打扫干净,换洗好被褥等候爷爷入住。

  这些人见到爷爷时就像见到救星一样,个个哭成了泪人,爷爷他乡遇到落难的故友,悲喜交加。爷爷跟老板商量,请他赊十三担盐给他们挑回去,患病的不能挑重货,赊担檀香,先记下数,等卖了盐再回来结账。旷老板说:“您是我的恩人,只要您开口,什么都好说”。那时的盐可是非常珍贵,一斤盐可以买三四十来斤大米,赊一千多斤盐出去,那可是天大的情面和信任!

  于是,这十四个人跟着爷爷走上了回家的路,他们互相照顾,相依为命,不仅活着回到了家,而且挣了钱,还了帐,几个人后来还加入了挑盐的队伍。他们终生感激爷爷,到处传颂爷爷的故事。

  好人自有好报。解放后,爷爷被乡亲们选为“贫农协会主席”,八十二岁时无疾而终,安祥离去!

  收藏银元的故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我受父亲的影响开始收藏钱币,虽然在影视作品中经常能看到银元,但自己一块也没有。也仅仅知道银元有袁大头。

  第一次收藏银元

  一天,昔日的高中同学、好朋友段国明找到我,说:在给他们家盖房子的民工手里有几块银元,民工去银行卖时,他们问多少钱一块?人民银行里的人说:三块。他们不想卖。给他说,要是五块还差不多。朋友知道我爱好收藏钱币,就专程来问我要不要?我说:要!。据我所知,当时银行收购的银元是十三块钱一块。十三块、三块!应当是民工听错了。汤阴人唇舌音、翘舌音分的不是很清的。一会儿,他拿来了三块银元,两块袁大头,分别是三年、五年和一块“大清银币”。他说,民工说是给别人盖房子挖到的,有两、三百快呢。我按耐不住内心的喜悦,“都要了”!。但又一想,我哪有那么多钱呢?那时,我一个月的工资不到四十元。于是,我交代段国明说:明天让他挑图案、文字、年份不同样的给我拿来,一样要一块。要的多了怕他有想法。以后再买。

  第二天,民工如约,但只给带来五块:一块袁大头八年、一块袁大头十年、一块孙中山开国纪念币和两块年份不一样的“站人洋。晚上,我拿着放大镜认真观察,发现袁大头的”年“、”造“是不一样的。这更萌发了我要多买几块的念头。后来我到段国明家,找到民工说:希望能看看其它的银元,找一些不一样的。可能民工感觉有人这样买,有点惜售。就像我当初预料的一样,民工说,都卖了,没有了。

  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银元,而且一下子是八个品种,别提有多高兴了。

  第二次收藏银元

  不久,父亲以十块钱的代价为我买来一块民国二十二年孙中山的”帆船“银元,看来,银元的种类不少啊。

  第三次收藏银元

  大约是一九九一年前后的一个星期天,泉友袁军找到我,说咱们去农村转转,看能不能有点收获。虽然,我们俩生长在汤阴,但一般去农村的机会并不多,何况路也不熟。俩个人一块还是能照应的。于是我们从西岗沿土路南下,走到一个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村口,正好看见有人家在盖房子。一般来讲只有动土,才有机会挖到铜钱,我们上前问道,村里谁家挖到铜钱没有?他们说,没挖到铜钱。盖房子,在炕洞里发现一罐银元,我俩惊喜一阵,赶忙求他们拿出来看看。这罐银元保存的不错,看了看,除了两块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其它的就都是袁大头、站人洋。袁大头里没有八年的,站人洋到是有几个不一样的年份,这些品种我和袁军大部分都有。一问价,他们要卖二十五块钱一快,我们有点嫌贵(因为以前我买的是五块钱一块,袁军托别人买的也就是十三块钱一块),他们说:别人买的也是这个价,要了不少。我们说这是别人挑过的,应该便宜点。但他们不肯让步,最后袁军以二十五块钱一块,买了两块“大清银币”(其中一块几年后,鹤壁于农以100元的价格买走)。回来的路上,我俩一致认为:别人一定挑了好的、不同的品种,这是留下的,要不然他们怎么一定要二十五一块?。

  晚上,我思前想后,别人二十五块敢买,今后恐怕只会更贵。何况里边还有几个不一样年份的站人洋呢。于是,第二天我到银行取出家里几乎所有的储蓄(结婚四、五年)一千多块钱,利用中午时间骑自行车到那个村,没费一点事,一下子买了四十枚银元。此后,我常常像电影里演的那样,用手指掐住银元,用嘴用力一吹,放到耳边,享受着银元振荡的声音带给我的美妙。更多夜晚,则是,人为的让两块银元亲吻,亲吻的声音久久响彻在我静静的小屋,我还联想着什么是“银铃般的笑声”,别提有多惬意了。

  第四次收藏银元

  因为收集的银元、银毫不多,而我手里十文铜元较多,所以,在那个以书信联系钱币交换的年代,我做出了把我多余的铜元与泉友交换银币的决定。记得我用灌装314枚十文铜元与四川泉友交换得来了“四川银币”壹园及唐继尧三钱二分和湖南、广西小银毫等六枚银元。

  一九九三年,为了买家属房,我把当初收集的银元几乎都卖给了泉友,只留下我认为少见的人物肖像银币孙中山帆船和开国纪念币、唐继尧及一些卖不上价的小银毫。

  第五次收集银元

  那个年代, 想卖银元,只知道到卖给泉友,其它没什么地方。想买银元同样不知道到什么地方。没了银元心里十分不快,所以见了收废品的,免不了问问,有没有人卖。终于有一天,一个收废品的告诉我说,有一个人问过有没有人要银元,可当我问他是谁,在那里?他却明显露有难色。唉!你不就是怕我买了银元,没你什么事吗!我告诉他,我买一块银元。额外给你钱,比你收废品强。就这样,他领着我到一家,经过和事主协商,我买了三块袁大头,每枚三十元,额外一共给了小费五块钱。后来,汤阴西关部队已退伍的泉友肖先进(信阳刘庄人),领着另外一泉友到我处,非要两枚,昔日的友情不好拒绝,以三十五让出两枚。

  第六次收集银元

  我的挚友邢建军,知道我当初把银元基本都卖了,心里一直记得。前几年,他告诉我说,他岳母给了他家两块银元(袁大头),给你吧!。我说我不要。我的确不敢要,因为我知道这不是钱的事,我给他钱他肯定不会要,要是要钱的话,他也不会给我说。后来谁知有一天我去他家,他让嫂子把两块银元都拿出来一定要给我,我理解他和嫂子的心意,没办法我收下一枚三年的,我说留一枚给你的后人吧,这一枚我有。朋友不是靠金钱的,能理解吗?虽然这时他已残废好几年(工作时摔伤,脑出血。2010年2月),他深知我妻子也是残废(工作中,脑出血。2010年3月)。

  今天,我把几枚保留至今的银元上博,是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念。那里有我的初恋(爱上银元)、那里有我的父爱、那里有我的友情、那里有我的钱缘。
 

关于银元的故事相关文章:

1.近代正能量的伟人故事

2.名人小时候的励志故事

3.给小学生讲的简短励志故事

4.有关经典哲理小故事

5.名人的励志故事

6.关于责任心的小故事

7.简单的英文美文小故事摘抄